總之,金融改革與開放的內容非常廣泛、非常具體。
由于前一陣子金融領域許多矛盾與問題久拖未決,因此從經濟發展的需求看,從全國企業與老百姓對金融的期望看,這些問題都已成為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了。
要創新 不要招安
溫州金融改革試點的意義在于全國民間金融的發展。如果將此舉視為國有金融一次制度招安,甚至用傳統監管的方式引蛇出洞一網打盡,這會成為一個更大的倒退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通過溫州綜合金融改革的方案,筆者認為,這個方案有可能成為近年來最值得關注的經濟體制改革突破。
十年來,中國經濟運行機制向政府管制軌道回歸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次貸危機以來的4萬億元投資大部分都投向國有企業系統,加上部委與地方政府過度開發土地儲備,國有企業獲得特權經營,信貸規模、上市通道以及稅收安排等各種社會公共資源的全面配合,中國經濟事實上已經進入發改委主導的新計劃經濟時代。
溫州金融改革方案的出臺,是一個方向調整的標志性事件。
中國金融改革發軔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第二屆中國金融年會上提出了以資本市場為突破口的“藍皮書”,期待在計劃管制的財政金融系統中撕開一角,不久就在配合物價改革和宏觀調控中無疾而終。
上世紀90年代初,以“聯辦”為代表的北京一批活躍的海歸金融人士,試圖在體制外獨立運作一個證券市場,這個“白皮書”的夢想,也在幾年后被整體納入嚴格的證券監管體系而成為歷史的記憶。
此后關于創建上海、天津等各地的金融中心的設計陸續出臺,但基本是表達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姿態,配合地方政府和城市開發的配套,與金融制度本身的改革關聯不大。
金融是制度安排,金融改革便是制度創新,不僅是強化地域集中、服務豐富、工具增加、激勵機制或政治級別的提高等技術層面的改善。
從這個意義上看,這次溫州金融改革方案明確民間金融的合理性,同時將監管權力下放到地方,這是具有突破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