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中國金融》雜志刊登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文章稱,目前推進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基本具備。
周小川表示,商業銀行財務重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財務軟約束問題、開始在市場競爭中產生產品和服務的定價,為推進下一輪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奠定了重要基礎。
周小川在日前召開的博鰲論壇上也表示,中國將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此外,據周小川透露,2012年年初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又重提金融危機前提出過的“建立存款保險機制”這一議題。
不謀全局 難謀一隅
全國金融市場的組織架構體系、法律制度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現在已很難在某一地就重大的金融制度做試點。
三個月前,61歲的夏斌剛剛卸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一職。溫州金融改革從半年前的危機到目前的轉機,夏斌恰在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任職期間,對溫州金融改革試點醞釀有著第一手的考察與思考。
坊間傳言,包括夏斌在內的四位國務院參事通過實地調研,對溫州金融改革形成書面材料,四度上報國務院,兩度面見總理。
4月1日下午,夏斌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辦公室接受了《財經》的專訪。
夏斌對自己參與決策的過程避而不談,他反復強調,放眼全局,溫州金融改革的內容并不算“震撼”,其中的“個人境外投資試點”,尚處“研究”階段,“很快上海、北京、廣州等大城市也要搞個人境外投資了,這一次把它寫進溫州金融改革方案,好看而已”。
夏斌表示,一方面,近些年金融改革的滯后讓輿論對溫州金融試點期許很大;另一方面,金融改革依舊征途漫漫。
《財經》:人們認為溫州綜合金融試驗區的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你如何看?
夏斌:講中國金融改革,內容很廣泛。我在1986年的一篇文章中曾說,概括起來,就是抓六個字:企業、市場、調控。把銀行辦成真正的企業,是改革的關鍵,形成一個有效的金融市場是改革的最終目標,能否實現對金融市場的調控,是改革最后成敗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