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請您介紹一下室內設計在中國的變化和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王鐵】1982年之前,國內的高校是沒有“室內設計系”的,統稱為“工藝設計系”。1981年,我考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從這一年開始正式設立了室內設計系,工藝設計和室內設計兩個專業分開。我讀大二的時候,中國國內還沒有真正的室內設計師,那個時候叫做“室內裝潢”。1983年左右,北京國貿大酒店建成,英國一家公司到中國來做室內設計,教我們的老師也去配合英國公司到香港做設計。從這時起,中國人能做酒店設計了。我們是第一屆室內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畢業后,我和張月(現清華美院教授)便留校任教,還有一位鄭同學留在學校設計所里。在我留校任教之前,廣東的室內設計比較發達,這個時候的廣東已經開始使用用釘箱來釘釘子,而內地還在用錘子敲釘子。當時我們還是手繪效果圖,即使到了1989年有電腦的時候,也是總設計師畫完效果圖,由描圖員將效果圖輸入電腦。就在這個時期,我去了日本留學,從研究生院畢業到在建筑事業事務所工作,在日本呆了8年多。等我再回國的時候,就發現國內已經從學習香港和廣東的室內裝潢變成有模仿的室內設計了。
1998年,全國已經有不少學校開始試探開設室內設計專業,有些學校用其他專業的老師改教室內設計的課程。到此時,國內已經有一批人在從事室內設計了。到了2002年,我們國家開始有了專業的室內設計師,在模仿的基礎上稍微有創新了。發展到今天,實際上,我們仍然處在一個模仿階段。室內設計行業在我國迄今發展只有二十幾年時間,這個過程中,很多設計師有了自己的創造能力,這種能力是從實戰當中練出來的,卻沒有很深的理論基礎。這也造成了中國室內設計行業的特殊性,室內設計師來源于多種多樣的職業,人員非常復雜。這也是為什么國家遲遲不給室內設計行業定位的原因。
【記者】您在日本求學工作了八年多,據您了解的日本和中國的室內設計有什么區別?
【王鐵】我在日本做的設計都是從建筑外觀做到建筑里面,在日本,不可能是我做了個殼,把心臟給別人做,他們的室內設計師做的是配飾、軟飾類的設計,沒有權利去改造墻等固定的東西。這就是我們現在和發達國家不一樣的地方。中國的情況不一樣,由于城市的不斷開發、新的建筑不斷地建造,建筑師往往就做基本的法規容積率,建筑面積、建筑外觀等。一些好的建筑師手里經常有五六個項目,也沒有精力把一個設計從建筑完整地做到室內,這個時候,室內空間就開始由室內設計師介入。室內設計師介入以后,他認為建筑師建造速度很快、造成很多地方考慮不細致,就會按照自己的思想修改建筑室內的平面圖、重新分割空間,所以說室內設計是建筑空間設計的二次再劃分,他永遠脫離不開他的母體,這就是室內設計師要理解和尊重建筑的一個首要條件。
一個好的室內設計師,要能發現建筑的優點、特點,能把它的一部分保留下來,在這個基礎上去完善,如果設計師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就不是一個好的設計師,而是叫做資源浪費。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建筑師也要有很好的藝術修養,要為下一步的室內設計提供設計的可能。室內設計成長到今天,又出現了瓶頸,面臨一個新的觀點叫做“綠色設計”,比如不許拆改墻。建筑設計圖一般會去國家備案,一旦這座建筑發生火宅,消防就要按照這座樓的建筑圖去救火。如果室內設計師擅自拆改墻,會給消防留下隱患。
【記者】那么您認為未來室內設計師的發展之路在哪里?
【王鐵】在目前的大環境下,室內設計師要轉型了。隨著中國的建設逐漸穩步,建筑師的工作量減少;他們也會冷靜思考,在空間設計上會做得更仔細些,讓室內設計師在拆改上沒有什么余地。中國室內設計師的未來發展方向就是在軟裝、藝術品陳設、家具等方面。中國每年要培養幾十萬名設計專業畢業生,但是用人單位還缺人,說明我們現在的設計教育還要逐漸做深、做扎實,要由原來的知識型變成知識型和實踐型相結合的教育。我們現在所處的已經是一個信息無障礙的時代。在室內設計的教育上,全中國的院校都沒有密碼了,現在唯一不同的是人才戰略。
昨天的活動上有個職業技術學校的老師就提出來,他們學校的未來怎么辦。他們的學生如果想做一名設計師,學歷可能還不夠,他必須解決職稱問題,要按照國家、各個省、各個市每年的職稱評定標準去審核,這個路程很艱難。這就造成室內設計行業出現一個問題,中等職業技術院校要升到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想求高就業率?,F在的一個麻煩就是,中等的就業率非常高,98%。我們高等院校根本做不到。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虛的東西。未來室內設計會發展成什么樣子,它有個轉型期。我覺得室內設計師必須具備另外兩個條件:他必須以室內設計作為他的主線,另發展兩翼,左邊是景觀設計,右邊是建筑設計。這三樣是離不開的,它們是互動的。單純的室內設計教育是不夠的,因為隨著發展,很多設計師也在轉型。昨天聽深圳設計師秦岳明的演講,他就是從室內到建筑跟蹤改造,從建筑設計時開始就介入。我認為我國未來室內設計的發展就是“設計無界限”。
【記者】“設計無界限”對設計師有些怎樣的要求?
【王鐵】我把“設計無界限”也簡稱為“空間設計”,這首先要求我們在學校的教育以及培養人才的模式也要有新的轉變。它是一個整體的空間,是一個多元的設計,不僅僅是室內的空間。正如你買房子時,從這個房子的窗口往外看,外面有多少景觀,值多少錢;從外面看,我這個庭院處于怎樣的環境,價值又是多少。室內設計師,他今天的設計不是僅僅考慮六個界面的問題,他還要考慮室外的景觀如何對應。這就要求下一步設計師要具有非常強的綜合能力,很高的文學修養,還要有藝術修養,思考問題必須是三維的甚至是多維的。
我們現在看很多作品比較時尚,但是一年過去,這個作品就沒法看了。一個很有文化的酒店,講究的是人類最理想的關系,而不是依靠材料多么新穎。未來對設計的要求會更高,設計無界限有著更高的要求。我認為室內設計師的稱謂都要改,這個稱謂太局限了,實際上我們現在做的根本不是室內,還有景觀等都要做。就像去年我們舉辦的“四校四導師”,我說要“打破壁壘”,今年的“四校四導師”就要“無限疆域”,無限的疆域并代表是平坦的,也是有山有水,有高有低的,也是會遇到很多困難的。我希望未來的室內設計是一個綜合比較強的,而不是現在我們認為設計門檻最低的行業。
【記者】艾特獎定位于“空間設計獎”,按您的理解這個定位是否更準確一些?
【王鐵】對,艾特獎不能只局限于“室內設計”,定位在“空間設計”就對了。室內設計、建筑設計,都能統稱為“空間”。室內和室外,其實是非常簡單的關系,但是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很難有一個好的思維,因為他老是思維杯子里頭的事情,以為跟外面沒有關系。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我說室內設計師不可能是在地下挖一個洞,在里面忘我的工作。他肯定還是要在一個構造體內,這就是未來的可持續性。昨天一位年輕的設計師說,“艾特獎”恰逢其時地誕生了。中華室內設計網作為主辦單位之一,我認為它的廣泛性,網絡的無界限,能夠讓艾特獎受到更多設計師的熱愛、普通老百姓的關注以及專業院校的認可,這是“艾特獎”將來成長惟一的道理。但是艾特獎的宣傳,一定要是很樸素的宣傳。我就拿“四校四導師”作比喻,為什么這些年這么多人參加,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個活動是實實在在的。中國現在各種各樣的獎實在是太多了,但是真正能做到為設計師服務、公眾關注的、又沒有利益,完全為行業發展的卻不多。我覺得艾特獎作為空間設計領域的獎項應該是非常好的。
【記者】您剛剛講到設計無界限,但是對于現在的室內設計師來說很難突破這個界限,有什么方式可以讓他們突破這種界限的障礙?
【王鐵】這個問題要從根源上來講,是很深層次的。首先從教育基礎開始,我老是比喻學生是種子,學校是大地。這粒種子好與不好,是國家決定了,只要你通過國家考試,國家錄取了,你都算合格的,就是好種子。但是你放進這塊地里。這個地里肥料好不好,這個肥料好不好就是老師。如果這個肥料不好,種子就長不好。國家考試就是國家標準就是合格的標準。但是對教師來講,國家并沒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學校為了發展專業、為了學科框架,沒有能力教學的專業老師也在教學。昨天民族學院的一位系主任困擾的問題就是這樣的,這個專業剛剛招生才幾年、師資力量不足,不知道該怎么發展。所以,我們要從源頭上宣傳教師要有一個自身修養的修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徒弟跟師傅學,徒弟的未來是什么,就是要跟你一樣,甚至超過你。作為教師,要提高自己,與時俱進,在自己的教學和工作中不斷地前進、不斷地修正。我們要呼吁專業的老師要提高自我修養,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對設計界限的認識、綜合的藝術修養和文學修養,這樣才能夠創造出美好的空間形象。我們做景觀做室內做建筑、其實就是在立體的空間里作畫。設計師和畫家是完全不一樣的表現:畫家是視覺空間的感性表現,設計師是實體空間的綜合表達。
【記者】王老師作為“艾特獎”的評委之一,您希望能夠挑選出一些怎樣的優秀作品?
【王鐵】我希望通過艾特獎能評出更好的設計師,真正賦予這個獎項貨真價實的含量。作為從事教育多年的教師,我還認為艾特獎的獲得者,必須要具備這種原創性和對事業的陽光性。陽光心理包括職業道德,對事業的熱愛,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對本土文化理解以后的消化,走到國際的相關專業理論平臺和發達國家的交流等。我也會公正地去選擇這些獲獎者。公正,這一點也是艾特獎的生命線。
【記者】您對廣西或者廣西的室內設計有什么印象?
【王鐵】我來過廣西好幾次。廣西的地理條件很優越,四季如春、水果遍地。這是上帝給當地人的福分。但是作為室內設計來講,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從城市來講,建筑各式各樣,更重要的一個問題是失去了地域文化。一個城市不能因為社會的發展、建筑材料的更新,把這個城市的形象給換了。我們要保護地域文化,但不是不發展。我希望在艾特獎的推動下能有更多的廣西設計師參與進來,能走出這塊土地。廣西的設計協會每年也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活動,但是這些活動是在區域內的范圍。我個人認為,廣西設計師是很陽光的。將來,隨著“艾特獎”這個大磚去敲廣西室內設計的大門,他們會把這個門打開,跟外界有更多的接觸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