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傳統與現代的混合體
建筑由內部的雙環大廳,外凸的方體,最外部的木質遮陽百葉共同組成。其中雙環大廳的內部由鋼結構組成,圍護結構為三層low-e中空玻璃。外加的木桿件搭接于主體結構之上,形成了外遮陽的同時也是建筑的重要造型組成。建筑外部木構節點主要體現了建構的真實性。木桿件與桿件之間采用鋼螺栓固定連接,形成了雙木柱的效果。建筑屋面的外遮陽的造型通過不同粗細的木桿件結合共同組成。室內的通高書架結合主體鋼結構一體化設計建造。形成了由內而外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建筑中采用的毛石,老木梁和藤條均取自于當地。毛石來源于距離場地10公里的一個廢棄的采石場,我們選用了已經散落在場地的毛石建成了毛石墻面。老木頭是從周邊鄉村的正在拆除的老民居中收購而來。手工編織的藤條吊頂則是住在我們場地邊的生產隊李隊長親自編織而成。這些當地材料的選用不僅確保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同時也將當地靈魂注入了建筑。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傳統的蒙古包有馬車或者牛車運輸預制的桿件到現場通過人力組裝。而本案設計中,建筑的主要構件均由工廠預制好的組件到現場拼裝組裝完成,盡量減少了現場濕作業,以保護草原為最高的原則。
結構剖析
取材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