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為何連續四年部署開展大督查?
你的企業反思過嗎?
這些典型案例說明,一些地方和單位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中存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情況,少數干部漠視群眾利益,在工作中虛作為、慢作為、不作為、亂作為。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政策效力和改革紅利充分釋放,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利益,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公信力。
對庸政懶政怠政突出問題進行嚴肅處理,依法依規對相關責任人予以嚴肅問責,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維護政令暢通、狠抓貫徹落實的堅定決心。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從中深刻汲取教訓,舉一反三,引以為戒。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
各地區、各部門要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服從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把確保黨和國家方針政策貫徹落實作為重要政治紀律,對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必須不折不扣堅決貫徹執行,絕不允許陽奉陰違、做選擇、搞變通。要建立健全常態化督查機制,嚴格落實工作責任,層層傳導責任壓力,以釘釘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實,切實發揮督查抓落實、促發展的“利器”作用,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效。
要加大督查問責力度,嚴厲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對執行政策不力、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堅決糾正,督促整改;對失職瀆職、造成嚴重后果的,嚴肅追責,絕不遷就。要堅持以獎懲并舉促勤政有為,進一步完善督查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廣泛調動和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形成干事創業、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對于國務院連續四年開展大督查,
原因如下:
是抓落實的“利器”:
大督查是抓落實、促發展的“利器”。國務院大督查的主要內容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任務要求,主要目的是確保完成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國務院開展的前三次大督查,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一系列重要部署,有力推動了重大投資項目加快落地、重大改革舉措抓緊落實、重要民生工程辦實辦好,為確保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實現年度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發揮了促進作用。李克強總理在聽取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情況匯報時指出,大督查不僅是抓落實的“利器”,而且已經成為促發展的“利器”。
是樹權威的保障:
大督查是維護黨中央、國務院權威的有力保障。本屆政府成立以來,“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展現了“言必信、行必果”的施政新風。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和單位貫徹落實重大決策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在政策執行中打折扣、做選擇、搞變通,一些干部庸政懶政怠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國務院組織開展大督查,就是要全面檢查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情況,糾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問題,確保政令暢通、令行禁止。
在已經開展的三次大督查中,有關方面針對重大項目建設拖期、財政資金沉淀、土地閑置、保障房空置、涉企亂收費以及套取挪用侵占扶貧、醫保資金等政策落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共問責和處理2500余名責任人,有力地推動了重點領域工作整改到位,切實維護黨中央、國務院的權威。
是促發展的抓手:
大督查是推動競相發展、主動作為的有力抓手。面對世界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增加和國內諸多困難挑戰,各地區、各部門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競相發展,對于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尤為重要。按照李克強總理關于以獎懲并舉促勤政有為的重要指示精神,國務院大督查強化正向激勵,先后兩批對落實有關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300余個地方予以通報表揚,并在資金、土地、改革先行先試等方面采取相應措施予以激勵支持,進一步樹立了鼓勵干事創業、主動作為的鮮明導向,鼓勵地方因地制宜、競相發展,引起全社會強烈反響。
第四次大督查,來了!
“督”什么?“查”哪里?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從5月底至7月初,各地區和各部門對照督查重點內容開展全面自查。
7月中旬,國務院將派出督查組,在兼顧東中西部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的前提下,選擇重要經濟指標排名靠后、重點工作任務進度滯后、有關問題相對集中的部分地區進行實地督查。
同時,選擇《政府工作報告》重點目標任務完成進度較慢、有關督查發現的重點問題整改力度需進一步加大的部分國務院部門,組織開展書面督查。
第四次大督查將圍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任務要求,突出問題導向,真督實查,獎懲并舉,以扎扎實實的成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