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性做久久久久久-国产性视频-国产性色视频-国产性片在线观看-午夜dj影院在线视频观看完整-午夜dj影院在线观看完整版

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官方網站
 當前位置: 首頁 >資訊 > 要聞 > 快訊 > 正文
從黃奇帆的樓市情懷看長效機制建設:有很多制度制約
來源:上海證券報     時間:2017-06-02 10:45:19   [報告錯誤]  [收藏]  [打印]
  核心提示: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近日在復旦大學以“關于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若干思考”為題的演講,引起了輿論和公眾的廣泛關注。

AUdG-fyfuzpn2909116.jpg   

 資料圖片。

    黃奇帆復旦演講折射出的信號,是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有很多制度條件的前置制約,比如改革地方政府職能和政績考核,改革財稅體制和公共財政建設,改革稅收制度和金融監管制度等。所以,說到底,長效機制建設和體制改革是一盤棋。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前重慶市長黃奇帆近日在復旦大學以“關于建立房地產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若干思考”為題的演講,引起了輿論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網絡上點擊、轉發和評論的量級上了千萬。政府官員演講引起如此關注,還很罕見,這一方面因為重慶在高速增長的GDP和價格平穩的房地產之間取得了不同尋常的平衡;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對樓市長效機制盡早“破繭”的深切期望,以避免因高房價、高成本而阻斷內需構建和經濟轉型。

    在新一輪樓市調控下,2月以來,已有60多個城市出臺了150多項政策,無論調控的頻率,還是力度,都可謂“史上最嚴”,坊間稱其為“五限”(限購、限貸、限價、限售、限商),特別是“限售”和一線城市“限商”,幾乎將需求凍結。

    此輪調控前,各地樓價經歷了暴漲。2015年以來,熱點城市房價上漲了80%至150%,樓市火熱蔓延到三四線城市,庫存高壓和身披“鬼城”番號的城市、貧困縣也未能幸免。房價暴漲,“加杠桿”和“資產荒”預期是兩大動力。但是,我國總杠桿率(全社會總負債/GDP)已從2010年的177.8%升至2016年的237.6%,居民杠桿率從2015年的44%急速升至2016年的50.6%,2016年房貸占新增貸款之比高達46%。經濟轉型背景下,杠桿率急速攀升,意味著資金加速“脫實入虛”,金融風險漸行漸近。因此,長效機制亟待破冰并打破越調越漲的怪圈。

    黃奇帆認為,長效機制的前提是客觀定位房地產。因為體量太大、關聯度太高,房地產在全球都是支柱產業。即便已過了城鎮化高峰的美國,房地產對GDP的貢獻也達9%以上,“后危機時代”的經濟復蘇也離不開房地產,支柱產業、龍頭產業名副其實。同時,房地產是民生產業、財富象征,與金融和經濟風險如影隨形,政府必須要高度重視房地產穩定及其與經濟的平衡。因此,要避免兩種傾向:一是經濟“去房地產依賴”異化為情緒化、道德化的“去房地產”;二是房地產沖擊經濟金融,異化為綁架經濟金融、“大而不倒”,進而倒逼調控綏靖化,風險積累。

    要避免這兩種傾向,就要以經驗化的量化指標,既尊重房地產地位,又要保持各項指標平衡,如房地產開發投資不能超過固定資產總投資的25%、不能超過GDP的六分之一;固定資產投資不能超過GDP的60%;房屋總價不能超過老百姓(43.480, -0.95, -2.14%)家庭6至7年的收入;土地供應“爬行釘住、后發制人”,即以城市實際吸納人口數,按人均建面100平方米供地;這個供地建面,要按55%、20%、20%、5%的比例,分別供應基礎或公共設施、工業、住宅、商辦;開發商拿地自有資金和融資比嚴格控制在1:3;公租房須覆蓋城市常住人口的20%;地價不能超過房價的三分之一等等。

    黃奇帆經驗式的“量化平衡”,暫且不論是否科學,但卻是地方政府當下避免房地產和經濟失衡、避免金融風險積累的簡單而實用的措施,也是“底線思維”在長期執政過程中的“落地”。表面看,盡管有些量化指標難以施行,比如在“補償標準看齊周邊房價”的舊城改造模式下,地價不能超過房價的三分之一,但黃奇帆指出,完全可通過以外圍甚至城郊接合部充裕的土地來補償開發商,換取其遵循這一措施。這樣,房價降下來了,營商環境好了,實體經濟和房地產就平衡了。

    因此,盡管房地產問題有客觀存在的“路徑鎖定”,如“招拍掛”出讓機制下,開發商埋怨土地價高,居民埋怨房價高,官員埋怨投資環境破壞了,所有人都不滿意,但這卻是現有條件下的無奈選擇。但是,我們卻可以憑政治智慧和改革突破精神,探索出條件約束下的政策路徑,最典型的就是“地票”制度。事實上,隨著“3個一億人”的推進,農村人均200至300平方米建面的建設用地會退出來,完全可通過復墾為耕地,騰挪出城市建設用地指標。大城市可購買這些指標,將本市農地置換為建設用地,進而實現平抑地價和推進以人為本城鎮化的雙重目標。

    在黃奇帆看來,當下的土地供應、土地制度問題,概括起來就是土地供應不足、制度創新滯后。土地供應不足,一方面在于土地供應與人口流動方向相悖,大城市吸納了80%的外來人口,卻在緊縮供地,而中小城市人口停滯或出現凈減少,卻在增加供地,背后則是中小城市投資型經濟獲得了支持;另一方面在于地方政府土地“生意經”,即在現有考核體制下,依靠土地“上項目”、低地價“招商引資”或“作價入股”的投資和稅收依賴,成為短期“做政績”的優選。于是,工業擠占住宅用地,連同大城市緊縮供地和“招拍掛”,一起推高房價。

    筆者認為,黃奇帆這次演講折射出的信號,是房地產長效機制建設有很多制度條件的前置制約,比如改革地方政府職能和政績考核,改革財稅體制和公共財政建設,改革稅收制度和金融監管制度等等。甚至,一些基礎性制度也形成了制約,如租房可享受同等公共服務,打擊開發商集資亂象,隨意變換容積率等等。此外,不同職能部門的目標相左,造成很多措施難以落實,比如“招拍掛”避免腐敗,但推高了房價;金融創新鼓勵多渠道融資,但造成資金違規進入樓市;資產質量考核下銀行愿意投放房貸,但助長加杠桿。說到底,長效機制建設和體制改革是一盤棋。

    (作者系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關鍵詞: 黃奇帆 樓市 情懷
分享到:
[責任編輯:李艷]
免責聲明:本站除了于正文特別標明中裝新網原創稿件的內容,其他均來自于網友投稿或互聯網,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全部或者部分文字、圖片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所發布圖片或文字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本站工作人員予以解決。QQ:2853295616 手機:1580136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