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降低和規范涉企收費,進一步為實體經濟減負。李克強總理在會上明確要求:“國務院部門要帶頭治‘費’,切實起到‘以上率下’的作用。”
這意味著,新一輪清費降費啟動,政府將以更大決心清理和降低涉企收費。對企業來說,收費多、收費亂是“心中永遠的痛”,提起來都是眼淚汪汪的。
2016年,算得上是稅制改革“大年”。營改增全面推開,全年減稅超過5000億元。這么大的減稅力度,在近年來是少有的。但就是因為有“費”攪和在一起,減稅的“快感”被沖淡了許多。不少企業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稅、哪些是費,甚至質疑“稅減了,為啥負擔還是很重?”
就連知名的大企業,也有這樣的疑問。比如前一陣子娃哈哈、福耀玻璃的老總,一開始都是說稅負太重,后來一算細賬才發現是費重。這兩家都是制造企業,一個生產食品,一個生產玻璃,都不屬于“營改增”的對象。因為,我國1994年稅制改革以后,制造業就是繳增值稅,從來沒有繳過營業稅,不存在“營改增”的問題。而且,制造業的增值稅稅率一直就是17%,20多年就沒有變過。
營改增全面推開后,制造業的增值稅稅率還是17%,但肯定是減稅的。就是因為可抵扣的范圍擴大了:新增不動產都可以抵稅,員工出差住宿也可以抵扣。在這種情況下,制造企業站出來說負擔重,那就要好好分析一下,這負擔重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這費那費壓彎腰,降費還有很大空間
許多企業反映,各種收費項目繁多,而且征收不規范,加重了企業負擔。對這個問題,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高度重視,并對娃哈哈的繳費情況進行了核實。結果顯示,2015年娃哈哈繳費項目為212項。這個結果一出來,很多人都被驚著了:涉企收費這么多!
仔細分析一下,政府收費是20多項,其他的主要是經營服務性收費,以及協會商會會費。雖然政府的直接收費項目不多,但總體看收費項目還是太多了,降費還有很大空間。
實際上,2013年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推出減費降費措施,中央層面統一取消、停征、減免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496項,地方取消收費600項以上,2015年以來又出臺了一系列減少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和企業社保費用支出的舉措。
但是,目前收費名目仍然較多,亂收費等問題依然突出,就連居民繳納的水費、電費里,也附加了好幾種費。
大力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簡政放權的關鍵內容。這次,總理提出國務院部門要帶頭治“費”,就是要從源頭上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讓企業和百姓有更多的“獲得感”。
要求部委要帶頭,是因為不少涉企收費背后,都可以看到政府部門的影子。規范和取消這些收費,需要破除部門利益、深化簡政放權。比如,在上一輪清理收費中,很多地方取消了個體私營協會會費。原來企業繳納這個會費,都是跟年檢掛鉤的,不交費就不能年檢。推進簡政放權之后,企業年檢取消了,這個費就變成了自愿繳納,甚至停收了。
有些經營服務性收費,包括“紅頂中介”收費,原來就是政府部門收費。簡政放權改革后,政府部門雖然不收了,但企業并沒少繳,有些收費機構還是政府部門批準的。這些收費到底該不該收、該收多少,都需要做進一步的清理核實。這項工作要落到實處,需要各部委“以上率下”,好好清理一下自己的“一畝三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