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錢生錢”的時代過去:過去10年中國創造財富的主流方式不是依靠誠實勞動、不是依靠智慧和辛苦經營,而是依靠資產的泡沫,依靠錢生錢,這種泡沫貫穿整個社會:大宗礦產品泡沫、收藏品泡沫、奢侈品泡沫等等,很多人幾乎一夜暴富:2015年,全社會的財富水平幾乎是2000年的40倍,但是,實際GDP只是增長了300%而已,泡沫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
財富大洗牌的趨勢和方向之三: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將被品牌擁有者和核心技術擁有者替代
中國的比較優勢發生根本性變化,低端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但是中高端勞動力成本仍然相對低廉,這種情況下,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出局或者轉移,而轉向品牌+技術的擁有者,因此他們將是財富大洗牌的最終贏家。典型案例是華為。
財富大洗牌的趨勢和方向之四: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局面將結束
根據贏家通吃的原則,行業的剩者往往不超過5家。這意味著中國將有千千萬萬的企業或者倒閉或者被購并。
中國人喜歡自己當老板,并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水平、資源,在過去30年的野蠻生長階段,草莽英雄時代,這是可行的,今天,能夠成為勝者的必將是那些擁有企業家精神和素質的人員。
今天的歐洲、日本和美國已經10年不見創業潮了。中國也不需要那么多的老板。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終的結局一定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思考過去30年富人取得成功的關鍵條件和因素(為什么是他們富起來),這是理解今天發生第三次財富大洗牌的前提
時代伯樂股權投資團隊研究發現,過去30年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其實是與當時的環境高度相關,是典型的“時勢造英雄”。現在必須進行深入分析,這些環境的要素是否繼續存在,如果不在存在,財富是否必須洗牌。
1、30年改革開放創造了極為有利于中國富人投資成功的外在環境,到處都充斥著創富的機會
全球化紅利:改革開放使得中國融入全球,配合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尤其是勞動力、技術和資金的一體化,使得中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要素紅利:三十年改革開放,包括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要素,不斷增長,春風從東南沿海吹向內地,形成梯次轉移。
制度紅利:制度是聯系要素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大幅度提升要素效率關鍵所在。30年改革開放,就是一個不斷釋放制度紅利的過程。
消費升級紅利:三次消費升級和出口高速增長成就一批富有者。
三十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經歷了全面增長,各行各業從百廢待興變成全面欣欣向榮,以三次消費升級和出口的高速增長。
第一次消費升級:八十年代,從百元級邁向千元級,表現為彩電、冰箱、洗衣機取代手表、縫紉機和自行車,衣食住行。
第二次消費升級:九十年代,從千元級邁向萬元級,表現為電腦、手機走入千家萬戶,成就了比爾蓋茨和微軟,聯想和柳傳志。
第三次消費升級:2000年后,從萬元級邁向幾十萬元,甚至百萬元級別,表現為以汽車、房地產為代表,進入尋常百姓,成就了大量房地產老板和礦老板。
2、30年來,中國主流投資者對政府監管和法制缺失的利用是取得成功的內在基礎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