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窮人的后代依然是窮人,則很大程度上歸咎于教育不公平。學區制的存在限制了家庭自由選擇學校的權利,高收入家庭往往能夠通過支付擇校費和購買學區房等方式獲得優質的教育資源,而低收入家庭則通常不具備擇校能力。此外,不少窮人的子女往往因為無法負擔費用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而富人的子女則通常能順利進入高等教育學府求學,甚至去世界知名高校留學。教育不公平使得窮人的子女人力資本積累不足,在就業市場上競爭力越來越弱,從而導致窮人的后代依然是窮人。
貧富差距的代際固化使子女的收入和財產水平很大程度上在其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由其父母的收入和財產水平決定,而子女的后天努力可能很難改變這一不利局面。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差距在代際之間不斷傳遞和延續,將加劇貧富差距的程度,使貧富差距演變為長期的社會問題。長期內無法改變貧窮的現狀會使社會底層人群喪失信心和希望,甚至產生仇富情緒,滋生對于社會與政權的不滿,這會大大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催生嚴重的社會危機。
雖然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收入基尼系數實現了“七連降”,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國貧富差距不斷縮小的結論。因為,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未將“隱性收入”考慮在內,而且貧富差距除了包括收入差距,還包括財產差距。由于“隱性收入”主要分布在富裕家庭,而且財產也主要由富裕家庭持有,因此貧富差距形勢依然嚴峻;中國貧富差距的核心特征由窮人太窮快速地轉變為富人太富;貧富差距開始呈現出代際固化的特征。
國際經驗表明,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拉丁美洲國家經歷高增長后,在人均GDP達到中等收入水平時,貧富懸殊往往是造成這些國家經濟增長缺乏動力,進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中國目前的GDP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已突破8000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嚴峻的貧富差距很可能成為中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加大中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這對于中國實現經濟進一步增長和邁向高收入國家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中國有必要對當前貧富差距的新特點給予更多的關注,以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更快更好地完成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