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交城市增至42城 江蘇最多
洛陽是河南第2座獲批修建地鐵的城市,同時也是我國第42個修造城市軌道交通的城市。
這42座修造地鐵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大部分的省會城市(部分規模較小的省會城市除外);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常州、徐州、南通、蕪湖、洛陽等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的城市。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一二線城市均已囊括其中,甚至連徐州、南通、蕪湖、紹興、洛陽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三線城市也已經入列。
以省份計算,目前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結緣地鐵的城市最多,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和南通共6個;廣東緊隨其后,共有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共4個;浙江排在第三,共有杭州、寧波和紹興3個;福建、山東、遼寧、安徽、河南各有2個,其中福建、山東和遼寧都是“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的組合,安徽和河南則分別是“省會+第二大城市”的組合。
作為第二經濟大省,江蘇修地鐵的城市為何能比廣東還多2個?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相比廣東,江蘇的區域經濟發展更為均衡,符合修造地鐵的城市更多。盡管前兩大城市蘇州和南京雖然不如廣深,但包括無錫、常州、南通、徐州發展都比較均衡,尤其是不少城市原先的城市規模基礎就已經不小。
比如蘇中城市南通2015年GDP達到6148.4億元,高居全國第22位。而蘇北的徐州則是淮海經濟圈的中心,早在上個世紀90年初,徐州的中心市區人口規模就已經超過了100萬。
相比江蘇,第一經濟大省廣東作為沿海區域經濟發展最不均衡的省份,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尤其是廣深兩大一線城市就聚集了幾千萬的人口,再加上東莞和佛山兩座二線城市就更多。數據顯示,2015年廣深莞佛四城GDP之和達5萬億之多,占廣東省的比重接近七成。
在這四大城市之外,是廣東其他城市發展不足的格局。無論是珠三角的中山、珠海,還是東西北的湛江、汕頭等城市,經濟總量和中心市區人口規模都不大,離修造地鐵尚有一定的距離。
在蘇粵之后,無論是浙江還是山東這兩個經濟大省,其發展特點都是以縣域經濟為主,中心城區人口規模比較小。以浙江為例,作為全國最早實行省管縣體制的省份,浙江曾樹立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但發展至今,在縣域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浙江中心城市弱小的弊端也不斷凸顯。由于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完善,在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方面,與廣東、江蘇存在明顯差距。
因此,近年來浙江也通過撤縣改區等形式,做大中心城區人口規模,例如,2013年10月,紹興進行了大幅度的行政區劃調整,撤銷紹興縣和上虞市,設立柯橋區和上虞區,今年6月紹興地鐵規劃獲批,也有利于擴大設區市的規模。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擴大設區市的規模,有利于提高其要素聚集的能力,發展好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才能有效促進產城融合,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而在洛陽、紹興、蕪湖之后,未來修造地鐵的城市還將增加,越來越多三線城市將加入到軌交的大軍中。去年4月,新華社的一篇報道稱,預計到2020年,符合國家建設地鐵標準的城市也將增加到50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