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一馬當先,蘇南蘇北差距懸殊
摘得百強縣第一,前5占4席,前10占6席,平均排名超過浙江、山東,江蘇在榜單中一馬當先。
其中,奪冠的江蘇昆山是百強縣的“尖子生”,擁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保稅區。民營企業在昆山扮演重要角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昆山民營工業領跑全市各類型企業增長,合計實現產值376.43億元,同比增長16.5%,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00.4%,拉動全市工業增長2.6個百分點。
另一顯著的表現是,江蘇入圍的17個百強縣市集中在鎮江、常州、蘇州、南通、無錫、泰州這些蘇南、蘇中地區,蘇北地區僅有鹽城的東臺市。
對此,賽迪報告分析認為,蘇南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源于鄉鎮企業的發展,在新形勢下蘇南地區加快創新步伐,積極發展園區經濟,使其縣域經濟實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GDP第一大省廣東為何只有1縣入選?
廣東省2015年全年GDP總量居全國首位,2016年上半年GDP增速為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個百分點。為何僅四會市入選百強縣市?
這很大程度上和百強縣的評選范疇有關。廣東省經濟發達的地級市,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全境均為市轄區,行政區劃分上是“無縣”狀態。加上東莞、中山在1988年從縣破格升級為地級市后,實行市直管鎮,不設縣,廣東的發達地區鮮有縣級市的身影。受限于百強縣的評選范疇是縣和縣級市,市轄區不在候選名單里,導致廣東雖是GDP大省,但歷年只有個別入選百強縣。
東北僅留2席,“遼寧現象”褪去
東北地區此次上榜的百強縣市,僅有遼寧省的瓦房店市和海城市,分別排名第34位和第73位。而在2014年、2015年中國社科院的《中小城市綠皮書:中國中小城市發展報告》中,東北地區連續兩年有9個縣市被選入“中小城市綜合實力前100個縣市”。入選的9個縣市中,除了遼寧,還有黑龍江和吉林的身影。
東北曾是中國的重工業基地,但近年受宏觀經濟的影響,東北經濟面臨轉型困難,從而體現在縣域經濟的衰落上。
據統計數據,黑龍江2015年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為5.7%,低于全國水平的6.9%,今年一季度黑龍江GDP增速又回落至5.1%。遼寧經濟的下滑情況更為嚴峻,今年一季度以-1.3%的GDP增速墊底,1-5月工業增加值增速為負,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增幅為-21.5%。昔日的“遼寧現象”也隨之褪去。
“遼寧現象”出現在2010年左右,縣域經濟異軍突起,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強項,有7個縣市入圍百強縣。到2015年,“遼寧現象”板塊淡化,發展速度下滑,百強縣數量減少,今年僅剩2席。
入圍的瓦房店市在縣域經濟規模和縣域基本競爭力上,居東北地區首位。它不僅是中國最大的軸承產業集聚區,還擁有東北地區第一座核電站——遼寧紅沿河核電站。同時,瓦房店的金剛石儲量占全國已探明儲量的54%。另一位入圍的海城市也有礦產資源優勢,是世界上菱鎂、滑石探明儲量最大的地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