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測算,未來幾年,每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大約有2500萬人,除考慮自然減員騰出的崗位,要保持城鎮失業水平不上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規模不能低于1000萬人,這是穩定就業的底線。”
7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第14期發表了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年5月6日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
針對就業總量壓力將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會更加凸顯的就業形勢,李克強要求,落實好積極的就業政策,還要突出重點對象,抓住兩頭:一頭是高校畢業生,一頭是農民工。這就像“經天緯地”一樣,高校畢業生是“經”,農民工就是“緯”,一經一緯,織牢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的“經緯線”,新的發展動力才能形成。
同時,李克強總理強調,各方面出臺政策不能影響就業,建筑行業稅負無論如何都要只減不增。
對此,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今年的就業壓力很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是增加就業崗位,一方面要保留并改進提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方面要加快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
每年2500萬人需在城鎮就業
就業被認為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的“穩定器”。保障就業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近年來,在經濟增速放緩形勢下,就業不降反增,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300多萬人。
2009年以來,每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人數都在600萬以上,且在逐年增加。2014年高校畢業生727萬,2015年749萬,今年更是達到765萬,再創歷史新高,再加上500多萬中職畢業生,就業壓力凸顯。
蘇海南介紹,一方面,今年大學畢業生又是一個高峰,同時,需在城鎮就業的農民工數量也很大,就業供給總量很大;另一方面,受經濟增速減緩以及外貿需求減少和部分低端產業轉移出去的影響,再加上去產能、去庫存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對低附加值企業的關停并轉等,就業需求增長不多,因此,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就業壓力依然較大。
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提出,2016年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十三五”時期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的目標。
李克強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一方面,雖然我國勞動年齡人口有所減少,但總量仍然很大,還是居世界之首。據測算,未來幾年,每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大約有2500萬人,除考慮自然減員騰出的崗位,要保持城鎮失業水平不上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規模不能低于1000萬人,這是穩定就業的底線。
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都必然會影響和反映到就業上來。
與之相對應的是,一季度制造業、建筑業的用工需求,降幅都在兩位數以上。占全國投資60%以上的民間投資增長明顯放緩。
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來看,從業人員指數在47.6至48.2之間,均位于收縮區間,表明制造業企業用工量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