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的廣西雨水連連,在當地從事露天采礦的企業主羅先生已經停了數月的炸藥,停產期間最讓他欣慰的是電力成本的下降。“以前我們用電,專線的變壓器每個月不管用不用,線路費用就是2萬塊,現在是使用多少交多少。”
今年4月底,廣西公布了《關于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若干措施的意見》,企業停產期間降低電費征收標準是其中重要的一項措施。
實際上,今年上半年像廣西一樣出臺專門的降成本方案的省市已有11家,此外全國已有27個省市出臺了企業“減負”的相關措施。
這些方案中,減免稅費和降低制度性成本成為“標配”,多省就此提出了具體的減負目標。
多省公布企業“減負”目標
多個地方已經公布了降成本的舉措。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截至到目前,已有江蘇、廣東、浙江等27個省市出臺了各自的降成本措施。其中,廣東、江蘇、山東等11個省市更是出臺了專門的降成本行動方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王繼承告訴記者,各地之所以頻繁出臺降成本方案,一方面是地方在落實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需要更多結合各地實際來推進;另一方面則是經濟新常態下,各地自身促進企業轉型發展的迫切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多個省份在各自的方案中明確了降成本的具體目標。
比如,廣東表示,到2016年底,為全省企業減負約4000億元,企業綜合成本比2014年下降約5%-8%。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約200億元,稅負成本約2150億元。
山東的目標是,2016年,通過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輕成本負擔500億元左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6%以上。到2018年年底,省定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實現“零收費”
浙江的方案預計全年為企業減負1000億元左右,力爭將審批中介服務收費平均下降15%。
青海則制定了一個“三連跳”的計劃:2016年累計減負約70億元,2017年累計減負約70億元,2018年累計減負約60億元。三年內全省企業累計減負約200億元,三年年均降幅3%左右。
此外,貴州表示2016年為全省企業減負700億元左右。安徽則設定了到2018年企業綜合成本比2015年下降5%-8%的目標。
然而,企業成本依舊居高不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8元,盡管1-2月這一數據下降到85.26元,但前5月再度反彈至85.73元,中小企業面臨的成本困難可能更為嚴峻。
地方空間很大
王繼承表示,降成本涉及各方利益的再平衡。這些方案可以引入PDCA(質量環)模式加以評估改善。首先在制定降成本計劃時要有智庫的研究、測算的支持,其后的落實還要有企業的反饋、第三方的評估和公眾的監督,確保這些政策能落到實處。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降成本最亟需的是大幅減免各地的稅費。當前,我國制造業增值稅稅率達17%,一般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加上各種收費,企業綜合稅費負擔明顯偏重。
曹建海認為,減稅的第一項就是全面推開“營改增”。營改增試點在今年5月已全面推開,據統計,2012年至2015年前期試點累計減稅6412億元。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今年減稅的金額將超過5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