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中科院對外發布《中國宜居城市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負責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員張文忠介紹,他的研究團隊選取了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少數公認宜居城市等40個案例城市,開展了新一輪全國宜居城市問卷調查,重點分析了中國宜居城市指數綜合評價結果和分維度評價結果。
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宜居指數整體不高。40個代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高水準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數平均值僅為59.92分,中位數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認可值,反映出中國和諧宜居城市建設道路還很漫長。
《報告》指出,中國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短板為城市安全性、環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
從宜居城市評價要素來看,城市安全性評價得分最低,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約最為明顯;環境健康性評價得分次低,為58.23分,并以霧霾污染要素評價最低,僅為56.4分;交通便捷性評價也相對較低,為58.59分,停車便利性和交通運行通暢性是居民不滿意的癥結所在。
青島得分最高、北京最低
《報告》提出了宜居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指標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務設施方便性、自然環境宜人性、社會人文環境舒適性、交通便捷性和環境健康性等6大維度和29個具體評價指標。
“在29個具體評價指標上,盡管房價與宜居城市有直接關系,但我們特意回避了房價這一評價指標,這主要是為了避免評價結果被房地產商用來炒作。”張文忠對21世紀經濟報道解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毛其智對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房價對宜居城市的評價影響很大,房價對有房者和無房者、對不同年齡和收入群體影響都不一樣。
根據評價結果,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最高的五座城市為青島、昆明、三亞、大連和威海。
其中,青島市城市的綜合宜居性評價最高,位居全國第一位;昆明具備舒適宜人的自然環境和特色的社會文化環境,位居第二位;三亞市以空氣環境健康取勝,位居第三位;大連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環境宜人性上表現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環境舒適性和宜人性優勢明顯,位居全國第五位。
同時,中國城市宜居指數評價最低的五座城市為南昌、太原、哈爾濱、廣州和北京,北京位居倒數第一位,距離居民認可度尚有一定距離。
此外,鄭州、南京、呼和浩特、拉薩和銀川度宜居性評價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