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總體規劃
8成受訪者認為應控人口
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介紹,北京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特別是強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倒逼城市功能調整、規模控制、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任何超出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事情都不能干。”
在這一版總體規劃編制中,市規劃委曾組織開展過全市城鄉規劃民意調查,覆蓋16區發放有效問卷近萬份,人口、舊城保護、基礎設施都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熱點。調查結果顯示,80%受訪居民認為應該控制人口的比例,要加強人口管理和服務;一半以上的受訪市民希望加強舊城保護,認為舊城發展方向是風貌保護、古都旅游和政治文化中心;52%的居民認為工作地與居住地距離較遠,上班需換乘三次及以上的比例較高,希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等。
“減量提質”解決大城市病
為了解決大城市病,本市已確定了多個硬指標,從而實現“減量提質”:2020年及遠景常住人口2300萬的控制目標;平原區的開發強度到2020年控制在45%以下,遠期力爭下降到40%以下;在用地結構上,也將壓縮生產空間規模,大幅度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從而形成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王飛透露,本市將重點保護、恢復重要歷史水系,分段恢復前三門護城河、魚藻池、金水河、玉河中下段等歷史水系;保護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的建筑形態,恢復具有老北京味的傳統街巷胡同和棋盤式路網骨架,保持舊城內青灰色民居烘托紅墻、黃瓦的宮殿建筑群的傳統色調;同時將加強名鎮名村、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深入挖掘并利用好這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與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
北京城市副中心藍圖
社區配套高于中心城
與此同時,一幅關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藍圖也正在描繪之中。王飛在報告會上透露,現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就是原來我們通州新城的范圍,面積大約為155平方公里,當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也正在編制當中,編制完成后還需要上報中央。
“城市副中心社區的教育、醫療、養老配套指標將全部高于中心城。”王飛說。
而在中央提倡的開放式街區、綜合管廊等新觀念、新技術方面,城市副中心也將先行先試。根據昨天披露的規劃要點,副中心建設適合步行、空間開放、環境宜人的小尺度街坊,規模控制在1至2公頃,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式居住社區,通過增加路網密度和臨街面積,促進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項住區有機滲透;市政管線由直埋向綜合管廊建設轉變,杜絕“馬路拉鏈”,降低對城市日常交通和景觀的干擾,在城市副中心綜合管廊覆蓋率要達到80%。
建獨立安全自行車系統
此外,高品質城市公共空間方面,將建設完全對市民開放的濱水綠色空間,實現每個街區內都擁有一處高品質的集中公園綠地,實現約85%居民居住在距公園200米范圍內,保障市民步行十分鐘到達公園;在綠色出行方面,建設一個以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為主要方式的宜居城區,通過加密路網、形成小尺度地塊、林蔭路比例達到70%等方式,創造連續和舒適的步行系統,建立獨立安全的自行車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