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在大城市的年輕人,是不是都想用低租金住進靠地鐵、有物業的“好房子”里?近期,一部《歡樂頌》的熱播,讓更多人有了這樣的憧憬。想變成劇中的樊勝美、邱瑩瑩和關雎爾,變得更有可能。近期,國新辦發布,住建部允許將現有的住房按要求改造后按間出租。通過合租降低租金支出,已經勢在必行。但記者日前調查發現,目前政策仍需進一步細化落地,而如何劃分“合租”和“群租”是第一道關。
低租金 讓人活得更漂亮
《歡樂頌》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上海一個距離地鐵站很近的小區里,有3個年輕女性租住在同一套房子里。這套房子像兩居室,而工作年頭最長、收入應該最高的樊勝美卻住在一個只有玻璃推拉門的隔斷里。
有“考據帝”根據劇情分析,不包括物業費在內,單套房的月租是8000元。而樊勝美承擔的租金為1800元。在三人分攤租金的比例中,樊勝美只承擔了22.5%。
這個故事雖然發生在上海,但是在北京、廣州、深圳……同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里上演。對于很多剛就業或者收入不高的租客來說,選擇合租幾乎是降低租金支出的唯一選擇。
“新北京人”小董,就是這樣的人之一。在北京打拼7年,小董的月工資已經從3000元翻到了1.5萬元。但這并不影響她繼續在東三環的一個老舊小區里與人合租。
“省下租金去看電影、看畫展,去喝喝下午茶,買點衣服化妝品,這才能讓人感覺自己是漂漂亮亮活在城市中的,住的房子有什么要緊?”小董每個月花在這方面的錢有8000多元,遠遠超過自己的租金支出。但正是這樣,讓她感覺自己“活得更漂亮”。
降比例 減少支出已是大趨勢
在《歡樂頌》中,就算是家中有“底兒”的關雎爾,也要為攢不下錢、向父母伸手而發愁,租金成了壓在幾個年輕姑娘身上的“大山”。但在北京,租金占到收入的比例,其實一直在下降。
無論是合租房、群租房,還是膠囊公寓、極小戶型公寓,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省房租。來自偉業我愛我家市場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市住宅租賃平均價格為每套4453元,同比上漲了7.2%。但實際上,房租占月工資的比重從2010年以來連年下滑,已經從67.5%降到了59.6%。這也就意味著從大數據上看,工資的漲幅已經跑過了房租。
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5年這11年間,北京租賃市場交易量漲了470%,且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在市場月租金套均價方面,同樣是這期間,上漲了128.3%,年均漲幅超過了8%。
相對應的,2005年至2014年北京地區的月工資從2473元上漲到6463元,這意味著這十年里面工資總漲幅達到161%左右,年均漲幅超過了10%,超過了市場月租金套均價漲幅兩個百分點。
“北京讓人有奔頭。房租低對年輕人太重要,有時候少了一根壓在身上的稻草,也許他們就有了繼續留在北京奮斗的勇氣。”10年前住在地下室里,如今已經成為一家服務金融企業的公關公司高管的吳女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