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裝出來的住宅是否安全?其實,本市已經探索出一條對裝配式建筑質量監管的途徑。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市提出對預制混凝土構件的生產環節進行監理、監理預制混凝土構件生產首件驗收和現場安裝首段驗收制度等一系列舉措,對預制構件的生產、監測、安裝進行全過程監管。
記者了解到,本市裝配式建筑的實施規模還將繼續提高。“本市將研究制定具體政策,按照區域和建筑類型明確實施住宅產業化的范圍。”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原則上,到2020年本市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不低于40%。不久后,新建商品房具體實施產業化的政策將發布,目前初步確定今年新建普通商品房采用裝配式建造的比例將達到60%。
這位負責人也表示,本市將劃定一定范圍內包括住宅在內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則上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工業建筑基本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普通商品房逐步提高采用裝配式建造比例的同時,同步實施全裝修成品交房。
相關內容
北京市首個“不設圍墻”公租房社區年底入住
北京市首個不設圍墻的公租房項目——郭公莊車輛段一期公共租賃住房項目,目前部分建筑已經結構封頂,今年年底有望迎來首批住戶。這是記者從豐臺規劃分局了解到的。該項目也是北京市在建的規模最大的全裝配式建造的公租房社區。
郭公莊項目位于豐臺區地鐵9號線郭公莊車輛段北側,建設用地面積約5.88公頃,由市保障性住房建設投資中心投資建設,中國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設計方案堅持‘開放街區、組團圍合、混合功能’的設計理念,小區將不設置圍墻,為未來生活在這里的3000戶居民提供更有活力的生活模式。”豐臺規劃分局負責人介紹。
為了實現由“封閉小區”向“小街區、窄馬路、密路網”的開放式街區的轉變,項目在南北出入口之間規劃了一條S形的綠化軸線,并在用地南側東西向規劃了一條商業步行街,形成一個“十”字形骨架的公共空間結構,將社區分成9個直接與城市道路相連通的開放小型街區,街區之間的道路、公共綠地、步行商業街形成開放的公共空間。這種設計模式有利于打破大規模高密度社區的封閉感,增加公租房人群與城市公共生活的聯系。
在“適度開放”的原則下,街區設計也注重圍合空間的建構。在每個街區內部,用兩到三棟住宅與居住公共服務設施圍合成院落,院落內均為人行空間,機動車安排在院落外的公共道路上行駛,實現了人車分流。
每個院樓內部,還設有獨立的步行入口大門,進去之后是整個院樓的“公共門廳”,面積約100平方米,設有會客區、休息區、兒童活動區、洗衣房等功能區。“公共門廳”作為院樓的服務中心、管理中心和活動中心,增強了居民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為避免公租房社區變成“睡城”,提升社區活力,項目內還規劃設計了15%的商業、辦公,這些設施沿著南北向的十字形綠化軸線和東西向商業軸線布置,與每一個街區都緊密相連,不但能為社區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務,還能為小微企業提供創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