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今年六成商品房“拼裝”建造
塔吊揮了一下“胳膊”,一塊3噸多重的外墻送到了7層。兩位師傅扶著外墻,擰動墻里的螺絲,30分鐘后成功拼裝到大樓上。在順義,天竺萬科中心大樓的外墻掛板和樓梯都是提前在工廠里做好的,到現場只需要“拼裝”一下。
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做法已經在本市越來越多的地方成為現實。記者昨天從市住建委獲悉,本市將逐步提高住房產業化水平,目前新建保障房已經實現100%產業化方式建造,而在今年,初步計劃將有6成的新建普通商品房實現裝配式建造。
施工節約80%水資源
“要是傳統工藝,砌這么大一塊墻得兩三天,現在只用30分鐘。”天竺萬科中心樓下,施工負責人劉國權正扶著一塊剛從工廠運來的外墻,墻里就包含著保溫層。這棟大樓的外墻就是這樣一塊塊拼裝出來,最后涂層混凝土保護漆就成了。
這種像搭積木一樣地蓋房子有個學名,叫“住宅產業化”,就是先將建筑的主要構件在工廠的流水線上生產好,再運到施工現場拼裝組合完成,實現設計標準化、構件(部件)生產工業化、現場施工裝配化、結構裝修一體化和管理上的信息化。
可就是這種搭積木式地建造房子,卻能獲得一大筆“收益”。在北京住總集團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相關負責人算了一筆賬,僅僅在施工狀態中,住宅產業化就可以節約建材20%,節水80%,節能70%。“而對于施工單位來說,更重要的是,住宅產業化更能節約50%的時間。”
節能減排也只是其中一方面。這位負責人介紹,由于產業化建造方式會降低濕作業的比例,減少環境污染。如果在新開工面積中50%實施產業化的建造方式,就能使工地揚塵降低25%。此外,產業化人工直接費用比傳統現澆結構節省33%,考慮到灌漿人工費和構件安裝的人工費增加等因素,綜合人工費減少28%。
與此同時,住宅產業化讓建造誤差從厘米級別降低到了毫米級別,減少了施工工序,對于老百姓來說,住宅品質也會更高了;施工過程中,工地周邊的環境也改善了。
保障房將全裝修成品交房
在住宅產業化這條路上,北京的保障房已經走在了前面。“本市的保障房已經實現了產業化100%全覆蓋。”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本市此前在新建保障性住房中已經強制推進產業化方式建造,而在今年也將全面實施全裝修成品交房。
不僅僅是保障房,北京的住宅項目正在逐步提高產業化水平。從土地出讓的源頭開始,就已經提出了實施產業化和裝配式建筑的具體要求,要求超過10萬平方米的住宅項目60%應實施住宅產業化,5萬到10萬平方米的住宅項目40%要實施住宅產業化。
2010年,本市已經率先發布實施住宅產業化的激勵政策,目前已經對9個實施產業化的普通商品房項目給予了面積獎勵,累計獎勵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不過,這項獎勵政策在去年年底截止。“本市對于住宅產業化項目的獎勵政策將繼續有效。”在昨天的北京市住宅產業化現場會上,市委常委、副市長陳剛說。
新建商品房也開始“拼裝”
截至2015年年底,本市已經納入實施產業化計劃項目240個,累計達到1800萬平方米,其中應用夾心保溫復合外墻板的裝配式剪力墻結構住宅212.71萬平方米,采用裝配式裝修的421.56萬平方米,輕鋼體系低層住宅建成51.77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