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民進城買房貸款新政的推行,不少農民開始啟動了進城買房的計劃。在這股熱潮背后,有新時代年輕農民想要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沖動,也有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將來的教育上不輸給城里人的長遠打算。當然,也有人在城里買房純粹是因為方便孩子娶媳婦,或者在經濟條件改善之后,想讓勞累了一輩子的父母也能過上城里人的生活。
換了工作才敢想買房的事
今年43歲的楊克河,是濟陽縣垛石鎮東宋屯村的農民。在進入現在工作的造紙廠之前,他從未動過在城里買房的念頭。“家里有6畝地,但種小麥、玉米這樣的糧食作物,一年到頭賣不了多少錢。”他說,雖然他和妻子之后到了一家小紙廠上班,可兩個人加起來只有1000多塊錢的工資,“不敢想買房的事兒。”
這樣的窘境在2010年得以改變。“我們到了這家造紙廠以后,我們倆每月的工資加起來漲到了5000多元。”楊克河說,在這期間,他的兒子初中畢業后就沒有繼續讀書,開始跟著親戚到濟南闖蕩,他們也就逐漸把買房的事提上了日程。“如果兒子遇到了喜歡的姑娘,沒有房子人家可能不愿意。”他說。
楊克河介紹,他的兒子目前在濟南的一家酒店做餐飲工作,雖然月收入有多少他并不知情,但聽孩子提過要當店長的事兒,“發展得還不錯。”他說,可他還是希望兒子能回到濟陽工作,“離家近一點放心。”楊克河說,他給孩子5年的時間闖蕩,現在還剩下3年的時間。“不過男孩子心野,他不太愿意回來。”
楊克河一家最終選定的這一套房子,離濟陽縣政府較近,小區挨著學校,而且是現房。“94平米的房子,總價43萬。”楊克河介紹,他們付了23萬的首付,其余的通過“農民安家貸”解決。“月供1200多塊錢,不算多。”他說,不管是每個月還貸,還是接下來的裝修費用,全由他們夫婦二人承擔。
為方便照顧老人,城里買了二套房
3月份,王長英一家在商河縣城買了第二套房子。“這套房子有90多平方,是買來給公婆住的。”27日,在商河縣城區西部一處售樓大廳,王長英介紹說,她的公婆是當下眾多“遷徙老人”中普通的一對。他們的老家在商河縣殷巷鎮吳老村,距離商河縣城有20多里。為了照看9歲的孫子,老兩口不得不頻繁往返于縣城與農村之間。
“孩子3歲的時候,我們在商河買了第一套房。”王長英說,能讓孩子在縣城的學校上學,是當時決定買房最重要的原因,“畢竟城區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要好于農村。”
就像如今大多數工薪家庭一樣,王長英夫婦平時工作忙碌,無暇照看孩子。因此接送孩子上學和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的任務,自然也就落到了公婆身上。“除了照顧孩子,農村老家還有五六畝地需要他們種。為了補貼家用,公婆還做著農藥、化肥等農資生意。”王長英說,多年以來,他們一直想改變一下公婆的生活環境。
到了2015年底,王長英和丈夫的這個想法也變得越來越急迫。“孩子越來越大,三代人住在一塊兒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她說,而且公婆年紀也大了,“想讓他們住在我們附近,這樣我們以后照顧他們也更方便。”
“這個樓盤離我們家步行只有5分鐘多一點,買了個二層的房子,這樣他們上下樓也方便。”王長英說,第一套房的房貸還清,加之“農民安家貸”在基準利率上的折扣,更消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