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甘肅玉門:聚散皆因油
1939年玉門老君廟第一口油井出油,解放前十年間,石油產量占同期全國總量的90%以上,奠定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為玉門輸送大量人才和技術。這里繁華興盛,擁有近11萬人口,經濟發達。
然而,過度的開采,石油產量開始下滑,環境破壞嚴重。由1959年最高的140.62萬噸降至1998年的38萬噸,這個國內最早開發的油田,如今成了企業規模最小、發展困難最多的石油企業。2009年3月,玉門市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此時,這里人口已不足三萬,經濟蕭條。隨著企業的接連破產與個體戶的銳減,產業經濟的蕭條最終影響到了地方稅源的縮水,企業存款和居民儲蓄存款大量外流。而油田企業部分搬遷和生活基地的搬遷,造成了大量人口遷徙。高收入高消費群體和高勞動素質人才流出,遷入的卻是貧困群體和低素質農業人口,消費能力和生產動力嚴重缺乏。
新玉門轉向開發風電資源,成為全國第五大風電基地和甘肅第一大風電基地,建設新能源產業城。但其石化產業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還是該市主導產業,“一油獨大”的畸形產業結構還將難以改變。
4、 湖北黃石:礦竭城衰
另一個擁有豐富礦源,卻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的是湖北黃石。據公開資料顯示,黃石的金礦保有儲量占全省的88%,鐵礦石保有儲量雖只占全省儲量的23.7%,但產量居全省第一,還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江南聚寶盆”黃石市里,企業大多有“戀礦情結”——“反正我們有礦,我們的經濟總量在全省依然排在前列。”
這座資源城市,試圖依靠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減少資源開發產值,提高制造業和農業的比重,完成經濟轉型。可是,第三產業的落后,技術生產能力不足,對資源的依賴性,城市未來的發展仍然充滿隱患。
5、 云南東川:“天南銅都”的困境
資源枯竭城市名單上還有云南的東川。雖然經兩千多年的開采冶煉,東川仍是中國六大產銅基地之一,銅的地質儲量仍占全國第二位,精礦含銅量占全國第三位,在我國有色金屬及經濟發展中東川銅業仍具有其重要地位,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可是,畢竟經過上千年的開采,礦產資源已瀕臨枯竭,加上東川以銅資源采選為主,其他產業服務于銅礦開采。這種單一的產業結構讓東川經濟發展后繼無力,一損俱損。另外中國泥石流六大分布區的川滇山區的地理位置,也讓它飽受泥石流災害的困擾,水土流失嚴重,流失面積占全區國土面積的七成以上。
近年來,據新聞媒體報道,東川產業開始利用龍東格公路,串聯各工業節點,形成“以線串點,以點帶面”的工業經濟發展格局。同時,以特色旅游和現代服務業為主,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再就業特區的成立有效促進再就業,截至今年8月,東川的城鎮登記失業率已經下降至11.54%。東川的轉型之路越走有順暢,有望擺脫資源型城市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