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今用“銳減”形容今年的招聘單位數量和招聘名額,“有的往年招100多人,今年只有十幾個”,他說,有的寫明只招一個,還有的直接寫個“若干”,“若干怎么理解?到底招還是不招?”
在向某央企投遞簡歷后,已經“上岸”的學長告訴他,不必再等了,因為對方已經多年開放校招,但從未聽說錄用,或者只有個位數入選。
簡歷篩選似乎也更嚴格,“如果第一學歷,也就是本科畢業院校不是‘211’,就很容易被刷掉”,張今說,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名企招聘不成文的規矩,至于本科生,通過率或許更低。
在6個月的求職中,張今參加過兩次實習,一次遠赴杭州,一次在北京某國企。
在實習中,他意識到用人單位越來越在乎應屆生的實踐能力,“但是象牙塔里的學生,誰會有那么多工作經驗?”反而是學生較為擅長的學術能力不受重視。
“單位的胃口越來越大,要求越來越多”,張今覺得,有時用人單位提出的,毫無保障的實習等要求,對于學生來說不太平等。“如果覺得學生能力不夠,為什么不直接社會招聘?”他質疑,其實用人單位并無招聘誠意。
幸運的是,經過半年折騰,已經有兩家單位向他招手,一個在浙江,一個在京有戶口,他選擇了后者。
“只簽個三方保險嗎?”他咨詢過很多人,也不敢太張揚,“萬一有人知道后,又把我擠下來呢?”而他的更多同學,依然奔波于求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