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四:扶貧資金增長43.4%
“聽完政府工作報告,有一個感受非常深刻。那就是無論多艱難,民生上該花的錢一定要花、該辦的事一定要辦。”一位來自安徽的全國人大代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一點在今年的預算安排中得以充分體現。2016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增加201億元,增長43.4%。相比于財政收入增速,該支出增速可謂“搶眼”。這些資金將推動完成100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為了讓資金發揮最大效益,預算報告要求,資金不僅用于推廣資產收益扶貧試點,還支持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集中力量解決突出貧困問題。
不只是中央財政投入加大,為支持扶貧工作,中央對地方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1537.91億元,增長22.4%,這比中央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12.2%的平均增速也高出許多。
除了增加投入,財政還通過解決就業、提高保障來健全扶貧長效機制。預算報告顯示,將研究規范公益性崗位政策,建立困難群眾就業幫扶長效機制,推動農民工平等獲得公共就業服務。據了解,2015年將完成2100萬人次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任務。此外,數據顯示,2016年按6.5%左右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也向艱苦偏遠地區傾斜。
看點五:三公經費零增長
“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把每一筆錢都花在明處、用在實處?!眹鴦赵嚎偫砝羁藦?日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
怎樣過好緊日子?
相較于7%增長的中央本級支出,中央本級“三公”經費按零增長安排。不僅是“三公”經費、會議費得到嚴控,花錢的方式也將受到限制。根據預算報告,對收入高增長時期支出標準過高、承諾過多等不可持續支出或政策性掛鉤支出,在合理評估基礎上及時壓減。
另外,資金“沉淀”顯現突出的,新一年預算相應也會被壓縮。比如,對2015年末財政存量資金規模較大的地區或部門,適當壓縮2016年預算安排規模。
財政支出方式創新,也在預算報告中得以強調。一是大力推廣PPP模式,加快立法工作,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
二是突出財政投資基金的作用。2015年中央財政通過整合出資150億元,吸引民企和國企、金融機構、地方政府共同參與,最終形成總規模600億元的基金,重點支持初創型中小企業。2016年,這樣的基金作用備受重視,但需要注意的是,將逐步改變行政性分配方式,主要采取基金管理等市場化運作模式,逐步與金融資本相結合,發揮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