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我國大部分場館的興建,是為了舉辦大型體育競技賽事,本來沒太考慮大眾健身的需求。因此,這些大型場館往往是滿足大型田徑賽需求的標準體育場,而不是針對某一單項體育運動的專業場館,更不具備多樣性的運動健身的條件。
2013年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目前現有的大型體育場館中,標準體育場(滿足大型田徑賽事的條件,但并非某類運動的專業場地,也不具備多樣性運動健身的條件)占據體育場館總數的63%,而標準體育場館中,每周吸引超過500人次健身的僅占53.2%。
其次,大規模的體育建筑,除了在興建之初耗費大量資金人力投入之外,在未來漫長的使用周期中,維護運營成本的消耗更加驚人。大眾健身所能帶來的場館收益,真是“杯水車薪”。“鳥巢”的運營方,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李愛慶在采訪中提到:“一年什么都不干,只要一開門,就要小1個億,水電氣熱、維護,加上固定資產折舊等費用,一年的支出就要1.9億多元”。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大型國有體育場館中,對外開放的僅僅占到35%,這就意味著花費納稅人大量資源的體育場館中,絕大部分普通人是無法享用的。
難道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就沒什么好辦法利用起來么?有沒有什么成功的案例可供學習呢?
著名體育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2012年~2013年曾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考察了一年。
“我離開紐約時,這座城市正準備上馬幾個大型體育場館工程,紐約的大型體育場館資源本來就很豐富,但仍舊不能滿足需求。我曾詳細了解了美國大型體育場館的經營收益來源,包括場館冠名權、賽事門票收入和賽事電視轉播權收入。美國的一些大型體育場館的冠名費一年能達到1億美元,舉辦體育比賽的年入場人次達到5000萬至7000萬人,還可以從總額動輒為數十億美元的職業賽事電視轉播權中分成,這些巨大的收入來源,是中國大型體育場館不可想象的。”
保證美國大型體育場館盈利的關鍵,是發達的職業體育賽事體系和體育產業,這也是西方國家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的通行模式。
“在歐美國家,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大約在2%~3%”,易劍東介紹說:“在美國,體育產業是第七大支柱產業,每年的產值是汽車產業的兩倍。”但目前中國體育產業占GDP比重只有0.55%(2010年數字),且7成以上是由體育用品制造業貢獻的。
中國體育主管部門的工作重心是競技體育,競技體育又以奧運戰略和全運戰略為重中之重,體育主管部門所掌握的體育產業核心資源,自然首先要為這兩個戰略服務,這種狀況直到今天還沒有得到本質上的轉變。
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主要依靠成熟的職業體育賽事體系和發達的體育產業來支撐,目前在中國,無論是職業賽事體系還是體育產業,都十分稚嫩。成熟的體育產業需要時間,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