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1日,新華社全文刊發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史無前例地提出:不再建封閉小區。這一說法,顛覆了1998年后的小區“主流”。1998年福利分房改革之后,商品房成為住房主力軍,封閉小區風靡全中國。此番城市規劃思路“大變臉”的背后,隱含著怎樣的邏輯?
去年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度提出“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已然邁出了城市規劃革新的腳步。此番“不再建封閉小區”的城市規劃文件下發之際,作為相關問題的研究者,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接受了《財經》的專訪,詳解中央城市工作思路轉變的邏輯。
毋以農業思維來發展城市
工作重心需要從農村轉向城市,以傳統農業思維方式進行城鎮化只會導致城市規劃資源錯配和浪費。
《財經》:
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強調專門提到了城市工作,中央已經很多年沒有正式地提城市工作了。去年底,繼1978年之后,第二次“全國城市工作會議”再度召開。您如何看待中央這次思路的轉變?
李鐵:
城市問題在中國很重要。去年末去阿布扎比參加一個會議,60個議題中每個都是城市議題。像節能環保、清潔能源、交通、汽車、社會問題等都和城市有關。所以,城市基本上涵蓋了發達國家絕大部分的問題。在中國,雖然城市人口只占55%,但是它對整個經濟的帶動性是最大的,也是核心部分。
從建國到現在,雖然這30年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城市化也發展得非??欤梢哉f是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市化發展,但高速發展過程中我們對城市化真正了解多少呢?在城市發展問題上對國際經驗的借鑒,以及怎么樣尊重中國城市發展特點的規律等方面,恐怕還存在很多認識問題,有些是主觀上的認識誤區,而有些則是制度體制上的誤區。
我們常常以農村的思維來看待城市,以農村過去傳統的方式來看待城市,但在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背景下,我們可能還沒有認識到,無論是經濟工作、還是社會工作的重心,都應該從農村轉向城市,中國城市發展的模式需要轉變。
《財經》:
您說的城市建設中的農業思維是指什么?
李鐵:
我們很多的地方政府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以自己主觀的想象來塑造一個城市。
昨天在和一個國際友人談中國城市的時候,講到的城市人口密度和為什么中國的官員會去按照自己的某些想法規劃一個大尺度的城市,我說這和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即農業的思維方式有關。
過去的農村都是大四合院、大的園子,有錢人家都有大的花園?,F在我們很多地方政府自己有了錢,有了權力,就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自己城市建設成大的平面花園,看起來很通暢,但是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后果也極其嚴重。
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城市化發展到了今天出現了很多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比如說,我們怎么樣來認識霧霾,怎么樣來認識城市的產業發展,怎么樣來調整工業和服務業結構的關系,怎么樣來認識資源的分配。
我們目前的城市包容性越來越差,全世界的國家中,沒有像中國的城市包容性如此之差的。橫亙在城市和農村兩種制度之間,第一個是戶籍制度,發達地區,特別是北京、上海的限制非常之嚴,比國外的移民都難。大家都知道,在香港有七年的居住期可以直接轉化為香港戶口,因為他認為你有需求。而在北京、上海,即使我生活了20多年,想轉化都很難。然后就是土地,土地制度改革不及時,對農民進城還有很大的障礙。
我們只有把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地推進下去,城鎮化的政策,才能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才能真正實現資源和效率配置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