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如何評估中國的地方債風險?
顧云昌指出,當前中國地方債很高,如果說債務風險引起了金融風險,主要是企業和地方債導致了金融風險。
在高培勇看來,地方債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體制機制性因素一直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他解釋道:“地方政府要干事情就需要錢,要有錢就得突破現有體制的約束額外找錢,所以在現有體制條件下產生舉債沖動的基因一直都有。”
他還認為,地方債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產業投資發展基金。“這個債非同小可,有相當一部分隱藏在PPP的外衣之下,究竟有多少,難以說清楚。”
7. 中國金融領域出現哪些改變?
7月14日至15日,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對今后中國金融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部署,并宣布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
趙錫軍認為,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對金融作為服務業如何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進行的一個重新安排、規劃和定位。在定位之前,首先要對現有金融服務業進行評估,看到它有哪些風險和薄弱點,然后對其進行整治。
他指出,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今后主要將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做總體金融領域投資、管理方面的協調和綜合性工作;二是“一行三會”在管理方面的交叉和空缺部分,也將由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來做;三是將現在可能會出現的金融領域的風險因素、不穩定因素化解。
8. 錢袋子的增長如何跟得上GDP?
施戍杰指出,今年上半年不僅僅居民收入增長大于GDP,區域結構也得到了改善。至于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其實根本上在于能不能轉變增長方式。
他表示,過去的增長方式是重積累、輕消費,重物資資本、輕人力資。這種增長方式與過去擴張型的增長階段是相符合的,雖然帶來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
他認為,現在增長方式轉變了,如果繼續通過刺激性的政策來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收入差距很難得到縮小,還會惡化。但如果通過深化改革轉變這種方式,更加注重人力資本的積累,那么就可以在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改善收入分配。
9. 共享經濟帶來的紅利有多大?
今年以來,我國相繼出現了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等新經濟,尤其是共享單車的出現,既改變了城市交通生態、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推進了節能減排。
向繼貴表示,目前僅ofo小黃車直接惠及的就業崗位達到4萬多個,帶動一線工人薪資收入水平平均增長15%,同時也帶動傳統自行車產業實現了升級。
鄧海清認為,共享經濟投資的規模體量之大,可以與房地產領域相媲美。他表示,在未來3到5年之內,共享經濟能夠成為中國投資領域不再往下掉的最為關鍵的支撐。
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2016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的人數超過6億人。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分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速,到2020年交易規模將占GDP比重的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