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指標好于預期。其他實物量指標和相關先導指標也都共振向好,指標之間的匹配度明顯增強。但與此同時,產能過剩、地方債務、樓市泡沫、金融風險等隱患也持續引發各方關注。
下半年中國經濟能否延續這種超預期增長勢頭?在高規格的金融工作會后,中國會采取哪些措施來防患系統性風險?
在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國是論壇——2017上半年經濟形勢分析會”上,我們帶著上述問題向9位專家提問: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 姚景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研究所所長 高培勇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 趙錫軍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張建平
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 李新創
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顧云昌
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鄧海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助理研究員 施戍杰
ofo副總裁 向繼貴
1. 當前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在姚景源看來,6.9%的同比增速本身就是一大亮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額131412億元,同比增長19.6%。因此,趙錫軍、張建平以及李新創一致認為,外貿和進出口也是今年上半年經濟最大的亮點。
在高培勇看來,長期專項債券未發行值得關注。他表示,2016年GDP增長的一個刺激措施是國家發改委通過國開行、農發行發行1.8萬億元的長期專項債券。但今年以來長期專項債券盡管一直在醞釀,卻最終沒有發行。這一方面表明,中國經濟穩定向好,另一方面表明,經濟新常態下宏觀調控有新格局。
鄧海清則認為,人民幣匯率逆轉、出口拯救經濟下行、房地產投資“調控但沒掛”,是最大的亮點。
2. 當前宏觀經濟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雖然上半年經濟形勢表現良好,但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之際,也面臨很多挑戰。
結構調整:姚景源認為,中國經濟深層次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是當前宏觀經濟最大的挑戰。他擔憂,整個經濟速度過高過快,一旦外部形勢好轉,中國很可能貽誤結構調整的時機。
金融風險:張建平則談到了對金融風險的擔憂。他表示,金融始終是中國的短板,中國金融結構性的矛盾扭曲的程度要高于實體經濟,導致融資難、融資貴,甚至有些企業出現了資金鏈的問題。
收入分配:施戍杰認為,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是當前最大的挑戰。他表示,總體而言,中國的收入差距還是較高。當前,我國正處于一個經濟階段的轉換期,如果不能有效地縮小收入差距,至少要進一步降低它。
3. 下半年中國外貿是否可以持續增長?
上半年,中國外貿數據出乎意料的好。在張建平看來,下半年應該會延續增長的勢頭,但不確定是否仍會有這么高的增長率。
他表示,外貿數據的波動性一向比較大,之所以能夠看到下半年的勢頭確實不錯,主要是基于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情況以及其市場繼續向好,再加上新興國家特別是金磚國家也繼續朝著好的方向邁進。
張建平認為,“一帶一路”這個潛在大市場的潛力還遠遠沒有被挖掘出來,中國要通過貿易便利化的改革、自貿試驗區的輻射推廣和網絡擴大,讓貿易效率得到提升,同時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也會帶動外貿的增長。
4. 中國全年GDP能否實現6.5%左右的增長目標?
判斷宏觀經濟走向,姚景源認為要從基本原理上看四大指標,一是經濟增長率,二是就業,三是物價,四是國際收支。
他指出,今年上半年這四大指標良好,表明中國經濟正處在穩中向好的基本局面,同時也說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如果按照黨中央的部署扎扎實實推進,中國經濟今年保持較好的可持續增長狀態,并且完成年初所設定的各項指標是沒有問題的。
在高培勇看來,近年來宏觀經濟政策發生了四大變化,一是對經濟形勢的判斷的變化,將主攻方向調到了結構性改革的軌道上;二是經濟發展理念的變化,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三是經濟工作思路和主線的變化,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四是實施路徑發生的變化,將基本的途徑放在以改革的辦法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上。
他表示,如果這些變化收入視野并且深入加以分析,甚至提升到規律層面加以把握,那么中國未來經濟的運行將會是順暢的,上半年的良好勢頭還將保持下去。
5. 本輪樓市調控政策“最多持續一年半”?
今年以來,隨著各地樓市調控措施的不斷完善,一線和二線城市房地產市場趨于穩定,環比下降或漲幅放緩者開始增多,很多區域房地產交易變得更加理性。但有觀點認為,本輪樓市調控政策最多持續一年半。
對此,顧云昌表示,房地產調控永遠在路上。“房地產有個小周期,大概三年左右。這個周期與供應、需求都有關系。2006年是一輪小周期的波動。在一二線城市,波浪式的推進開始回落了,三四線城市也要逐步回落,恐怕2018年房地產會下行,所以我們要做好應對?!?/p>
顧云昌指出,房地產上升的階段是一年半到兩年,下行的階段是一年到兩年,而且房地產是有地區性和差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