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7年,朋友圈中彌漫著兩種情緒:一是部分央企員工紛紛曬企業業績,為2016年實現了怎樣的跨越式發展、2017年定下了怎樣的目標興奮不已;二是部分業內人士“引經據典”,從2016年建筑業發展狀況斷言2017年行業將進入新的“寒冬”,悲觀情緒滿屏。
這兩種情緒哪一種更貼近現實?2017年,建筑業會不會進入新的“寒冬”?行業新的發展形勢如何?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還有沒有發展機會?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或將決定企業在2017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發展航向。
2017年是建筑業的“寒冬”嗎?
先看幾組數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建筑業總產值193567億元,同比增長7.1%,高于6.7%經濟總體增速。從歷年數據來看,經歷了2015年的低谷,建筑業產值總體增速呈現出企穩回升的良好態勢。
201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96501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8%)。從歷年數據來看,自2010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總體下滑趨勢明顯,這對于依賴政府扶持的眾多企業來說并不是好事情,未來必須改變發展思路,逐步走向市場。
2016年,全國建筑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26.4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0%,雖較2015年有所回升,但效果有限。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幾萬家中小型建筑企業,這些企業的主業主要是房屋建筑施工,在“淡化企業資質、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的改革主導下,行業進入門檻進一步降低,導致行業低層次競爭加劇,房屋建筑施工市場的競爭呈現白熱化狀態。這也是不少小企業疾呼行業正逐步步入“寒冬”的原因。
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完成營業額10589.2億元人民幣(折合1594.2億美元,同比增長3.5%),新簽合同額16207.9億元人民幣(折合2440.1億美元,同比增長16.2%)。2016年,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雜志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榜單中,65家中國企業上榜,上榜企業數量依然蟬聯各國榜首。上榜中國企業總體營業額為946.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4.5%。必須明確的是,這是在全球經濟總體下滑、國際工程市場萎靡、半數承包商國際業務減少的大背景下“中國軍團”取得的成績。
可以看到,在“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下,2016年,中國建筑業“走出去”效果明顯。據悉,2016年1~10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共6877份,新簽合同額達843.9億美元,同比增長30.7%,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這說明,在“寒冬”中,不少企業通過走出去,依然實現了較快的發展。
此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已達(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18878億元,比2015年增長17.4%。從歷年數據來看,2014年、2015年,我國基礎設施投資都實現了15%以上的上漲,這標志著基礎設施領域開始逐步取代房屋施工,成為建筑業新的增長點。
因此,從數據來看,建筑業傳統房屋建筑市場萎縮較為明顯,但另一方面,以PPP項目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一帶一路”戰略下的海外市場持續發力,成為建筑業新的發展熱點。由此可以看出,2017年,以房屋建筑施工為主業的企業必將進一步跌入“寒冬”,而在轉型中抓住新機遇的企業將取得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