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因素對國內房價構成負面影響
由于國內貨幣的超發導致資產荒,資產荒又使得國內資產估值水平偏高,于是國內的企業、機構投資者和居民通過各種途徑增加海外投資的規模。2015年中國成為規模僅次于美國的境外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這其實也是貨幣超發后外溢的表現。
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由一個農業國變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和外貿出口第一大國,外匯的大量流入使得人民幣持續九年升值,但2014年之后,人民幣開始貶值,外匯儲備也隨后開始下降。同時,美元指數持續走強,尤其當美聯儲開始加息之后,人民幣的貶值速度明顯加快,導致國內居民的換匯需求大幅上升。
為了改變人們貶值預期,2017年央行將或多或少地收緊貨幣,這又將導致利率上行,因此,在貨幣貶值趨勢下,房價繼續上漲的理由似乎不充分,即便采取外匯 管制措施來穩定匯率,也很難改變大家的思維定勢。
隨著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貿易保護主義的思潮將愈演愈烈,這對中國的出口顯然不利,加上美國經濟復蘇已經確定,2017年繼續加息應無懸念,外匯儲備的減少和海外利率水平的提高,會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國內的利率水平抬升。
總體來看,貶值對房價不利,升值對房價有利,人民幣目前已經從升值周期轉為貶值周期。
政策對當前房價的影響最明顯
盡管決定房價最主要的因素是人口,包括人口年齡結構與人口流向,其次是貨幣規模和貨幣流向,但這些變量中短期內相對穩定,不會成為房價波動的觸發因素。而數據表明,政策變化對房價短期的影響最明顯。
如不少人認為央行調整基準利率對房價會帶來影響,從邏輯上是可以這樣解釋,但通過相關性分析,并不支持該結論。研究發現,房地產政策對房價的影響十分明顯,如下圖:如果考察“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利率”,計算“個人住房貸款”與“一般貸款”之間的相對水平,可以完美解釋房價的每一次拐點(2008年末才開始有數據)的出現都與政策出臺有關——這正是房價對政策導向的充分反應:“利率相對水平”提升背后反映了政策的收緊,表明房貸利率打折幅度縮減,二套不予支持、外地戶籍限購等一攬子調控政策開始升級。
中泰宏觀王曉東供圖
既然房地產政策對短期房價的影響非常大,那么,對2017年相關政策的研究就顯得非常重要。2016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這意味著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房地產調控政策要出臺,包括房產稅等立法手段。
在抑制房價上漲具體方式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閑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概況下來,就三句話,一是地方政府要承擔房價上漲的主體責任,二是二線熱門城市要增加土地供應,三是超大城市要疏散人口,帶動周邊小城市發展。
這樣看來,今年的房價很難上漲了,從長期看,由于人口老齡化,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仍會不斷下降,房地產從長期看并不樂觀。從中期看,不排除房價有反彈的可能。但從短期看,全國總體房價應該有所回落或最多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