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改首創
60年人生路上,劉曉光的傳奇就有他在首創集團的20年。他帶領首創集團從重組之初的一無周轉資金、二無盈利產品、三無核心產業,發展成為資產總值達1600億元的新型國有投資控股集團公司,旗下擁有5家上市公司。
接手首創集團后,先是確定發展戰略,劉曉光帶領首創領導層,用了9個月的時間來探討“首創應該做什么?”,最終確定了“以投資銀行業務為先導,以產業為背景,用投資銀行業務的血液去支撐產業的發展,用產業的利潤支撐投資銀行的發展,兩個輪子一起動。”的發展理論。
“以金融為引擎”,在當年可以說是一個既先進又大膽的設想。因為熟悉中國經濟發展史的人都知道,90才初初設立的中國資本市場在當時無論是整體建設,還是參與者水平都十分的初級。當時的企業家里面,鮮有人敢于如此大筆的押寶金融策略。
然而,劉曉光不僅確立了這一策略,還創造了所謂的了金融三角理論:即金融牌;上市公司牌;產業牌。因為“三角互動,企業才能發展迅速”。此后,在首創發展的第二個五年里,事實也證明劉曉光當年策略的無比正確性:如今這20幾年里面,首創證券、首創股份、首創置業相繼成立或上市。總體上來看,首創集團的體量增長了將近200倍,發展速度比同類企業快了一倍。
然而,創業故事,總是沉浮一體。收獲常常伴隨著陣痛和失去而來。
劉曉光二十年來最大的遺憾,當屬2004年為首創引入美國KKR、黑石等國際投資者無果。
根據當時的布局,首創擬拿出幾百億資產,外資方則拿出現金準備進行國際化重組。在計劃中,外方擔任總經理,而首創相關人士擔任董事長,各占50%的股份,留出13%給管理層。如果重組成功,首創會成為一家純正的國際化企業。
但后來,這件事情因為涉及國資,遭到了攔腰斬斷,“當時監管機構提出的條件,外資完全不可能答應,雖然那些條件限制看來很平常。”
同樣是2004年,劉曉光曾經提出要拿出150億元,派出150個人,奔赴150個城市,拿下150塊地的激進方案。劉曉光曾回憶道,當時如果將他的這個方案付諸實施,如今至少在地價方面就已經升值30倍左右。但當時在決策過程當中,反對意見擔憂這一當時屬于“激進”方案的風險問題,劉曉光最終沒能說服其他人。
在收購上市公司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很多風險。有一次劉曉光在醫院住院,首創集團一個下屬公司突然開始收購一只股票,眼看著這只股票從十幾塊錢跌到幾塊錢,幾個億就沒有了。這時候怎么辦?
“壓力最大的時候真想跳樓!當時一只基金上市的前兩天還有兩千萬募集資金沒有湊齊,這時候就要滾回北京了。花了上千萬的費用,5.4億基金也沒有募集到,那怎么交待?”劉曉光在一次演講中這樣回憶道。
著名品牌營銷戰略專家李光斗的一句略帶灰色氣息的評價語:國企掌門人里,干得好的進醫院,干不好的進法院。劉曉光的斐然成就之下,有許多心酸、苦痛,過去的幾年來,“口風漸松”的他曾經自己說出了一些,但更多的內容,或許將伴隨著他的離去,成為永久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