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一貫最強的是在于賣貨,中國人我覺得我們很會賣貨。但是我覺得光會賣貨是不行的,過去的二十年我們賣了太多的貨給別人,但是我覺得未來的中國的貿易,必須是進出口平衡的,我們要學會買東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差異之一,就是發達國家永遠在買別人的東西,發展中國家想盡一切賣別人東西。所以我覺得中國要學會進口,只有擴大中國進口,才能夠提升中國商品的素質,才能提升中國老百姓的素質,才能讓中國知道全世界到底在生產什么、需求什么。只有這樣,未來的中國進口、出口才會好起來。所以你只有會吃好的東西,你的身體才會強壯起來。
所以我是覺得未來的二十年,中國要把握這個機遇,從一個純出口的國家,要走向一個進出口平衡的國家。甚至要學會花錢,必須學會消費,必須學會開出。所以美國人是用別人的錢,用明天的錢,我們要學會,我們也要花自己的錢,所以這是學會投資。投資不一定是,以前我們投資,想象的投資,鐵路、公路、基礎設施,這非常之好。但是投資教育,投資自己吃的東西,投資自己穿的東西,投資自己的精神享受,這是我們國家,我們的年輕人要去思考的。
記者 侯凱笛:但是您說的進出口的平衡,會不會未來有這么一個現象,就是因為我們買的東西也都是好的東西,但是現在我們出口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稍微低附加值的一些產品,高附加值的產品比例非常非常低,您覺得互聯網能夠幫助這個現狀做改變嗎?
馬云:當然,我覺得第一點,首先要進口好東西,讓中國的制造業覺得,日本馬桶搶的那么好。我們買回來看一看,學習一下,我們不能老去做我們自己覺得天下第一的馬桶,看看還有更好的馬桶,為什么不可以生產、不可以學習、不可以超越呢?所以我覺得進口的目的也能夠,某種程度上,倒逼我們的落后制造業轉型升級。中國人的學習能力是非常之強的,從洋務運動、五四運動,到后來的改革開放,我覺得每一次的中國開放,開放不一定是自己一定走出去,開放還要有引進來的勇氣和決心。
我并不認為今天中國進口一點東西,會把中國沖垮倒到怎么個樣子。但是我們進口一些東西以后,讓我們知道差距,讓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做的更好,我們有機會做得更好才會行。
所以大家講,要做先進的制造業,我認為先要做品質制造業,我們把自己的品質做好,品質做好就是多看、多學習、多思考。村里面窮,以為所有的雞得自己村里面的,糧食得吃自己家的,我認為你天天吃的就是玉米,你天天吃的就是你的,你要去看看全世界還有各種各樣的生鮮、海鮮,你進來以后知道世界有多大,也得出去看看,也得去買回來。所以我覺得中國未來幾年,真正的開放我們不僅要出去,我們要請進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行。
記者 侯凱笛:如果要實現這個貿易自由的開放,或者是把這個活力提升的話,背后要需要一系列的配套,尤其是金融這一塊,那目前我們的金融體系、支付體系能不能跟得上,能不能支撐得了?
馬云:正因為今天支撐不了才是我們今天努力的機會,也就是說,所有的事情等它都準備好了也不需要企業家,企業家就是你判斷這樣下去,中國這個社會世界社會一定需要這樣的東西,所以你今天去努力,花十年。電商不是今天做成的,是我們17年來,每一天堅信這個目標,每一天一點一點起來。雙十一也不是今天做成的,是8年以來,從第一天我們就幾個人,沒多少人在賣,到今天為止大家參與。所以我自己覺得,阿里巴巴不會等待所有的情況準備好了,無論是支付,無論是物流,無論是國家的政策方針,還是各國之間的貿易協定,總得要有人去推動,總得要有人去進步,總得有人去付出。所以我覺得阿里今天做這些事情的能力、意愿,已經比當年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