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國為例,其有一套完善的技術工人培養機制,所有的工人都是經過系統的學習并且考核后才能上崗作業,這就形成了技術工人的昂貴成本,在一個系統化的國外現場,技術工人、專業工程師和施工經理的薪酬差距并不大,國外的薪酬體制往往遵循一個原則:越是艱苦的工作環境,相對薪酬就越高,上圖是在澳大利亞路上拍的公路施工人員。
右邊這個舉著Caution!警示牌的大叔時薪能達到60澳以上,而坐辦公室吹空調的技術人員時薪大概在30澳左右,因此現場施工人員的薪酬大部分都是比設計人員高的。
以前工業化生產會產生成本上的擔憂,現在成本上的憂慮會越來越少,勞動力的缺乏導致勞動力成本會越來越高,而工業化生產的不斷改進工藝使得工廠化加工的成本會越來越低,這個剪刀差效應遲早會消除成本上的差距,最終工業化大生產會在成本上戰勝手工制造。我沒在萬科呆過,不過我還是佩服萬科的前瞻性,作為一家房地產公司,被別人笑話多年越俎代庖搞起住宅產業化,絕對不是沒事干了,而是提前布局。
再看工程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我舉個上海迪斯尼的例子,如下:
“一個在設計院的朋友跟我說起上海迪士尼的管理,他是迪士尼中方設計團隊的中層,他看到迪士尼施工現場的時候完全用震驚來表達,所有的施工材料前都要經過檢測、做小樣、上墻大樣、耐久性檢測等一系列的驗收后才能真正展開施工。他舉了一個防水材料為例,看到很多樣板在水中沖了十來天沒出現問題后才能批準使用。中方一家施工單位以國內的方法未經試驗完成就施工了,項目管理公司堅決要求拆除重做,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這就等于讓施工方兩百萬打水漂。最后經過無數次協商,最后折中采取抽檢十個點測試,全部合格才能算通過,即便這種方案,施工方還是需要多花一百萬左右。最后這個朋友看到這么嘆為觀止的管理水平后問對方,中國迪士尼施工質量在全世界算如何?對方回答,在這之前,香港迪士尼的施工質量倒數第一,等中國迪士尼完全后,他就是倒數第二了。即便如此,我那個朋友認為,國內沒一個魯班獎能達到他們管理水平的一半。”
不管那個朋友跟我說的里面話有沒有水分,就算里面水分很大,甚至假如上海沒有引進迪斯尼這個項目,那我們的管理水平就和別人沒差距了嗎?沒有特別高科技的儀器,也沒有特別高深的理論,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但是做出的成果完全不一樣。很多人說中國建造的速度比國外快,這是導致質量差距的原因。速度快確實是質量差的原因,這也是我為什么說中國管理水平差有時代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沒有這個速度,我們的生活水平可能會比現在落后很多。但是如果在中國不需要那么快的速度,是不是質量一定就會上去嗎?我表示懷疑,因為我們的骨子里沒有這么高的管理理念。
我不否定過去,施工速度就像中國的gdp一樣,為我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到了一定階段就變成了一種制約,制約著我們向更高的層次突破。強調gdp和強調速度一樣,是因為我們沒有其他的東西能強調,以后我們是否還能一直這樣強調下去呢?反正這屆政府已經不怎么強調gdp了。所以著眼未來,我們是不是需要改進?
管理在價值在哪里?作為建設方的管理人員優越感來自于什么?我以前思考過這個問題,不是來自于我出身好、我是甲方,也不是來自我的辦公環境比他們好或者我的學歷比他們高,而是來自我的管理具有前瞻性,我比他們有更強的執行力,我對管理的標準比他們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