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經驗表明,一旦單邊上漲態勢過猛,房地產相關政策調整也會接踵而至,過去十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幾輪大漲大跌都與政策變動密切相關。此外,市場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有可能成為終結房地產牛市的導火索,比如通脹走高的可能以及美聯儲加息背景下人民幣貶值壓力等等。一旦預期改變,考慮到房地產與經濟運行各部門聯系緊密,銀行新增信貸主要投向房地產市場,且高杠桿推高投機需求增加,必將使得實體經濟抗風險能力有所下降。
有擔憂將今年的樓市比作去年的股市,筆者認為也有類似之處。雖然房地產其中有一部分剛性需求與改善型需求,但隱性首付貸、消費貸繞道進入房地產、P2P網貸、民間過橋資金等產品大量進入房市,也使得當前過快上漲的房屋具有更為明顯的金融資產的屬性,而投機需求增加,導資產價格波動,足以引起警惕。
風險五是住宅用地供給不足,樓市香港化趨勢明顯。
盡管中國整體國土面積較大,但住宅用地整體較低,供給受到制約,這點與香港情況類似。一方面,當前中國主要土地是耕地,18億畝的耕地紅線不得動搖;一方面城市大量土地又被建設用地占據,留給住宅用地的少之又少,這也是住宅用地拍賣地王層出不窮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土地市場地王頻出,土地瘋搶。8月融信中國以110.1億元總價、名義樓板價10萬元/平方米、溢價率139%、可售面積樓面價14.3 萬元/平方米摘得上海新靜安地塊,創下中國土地成交史上單價最貴地王紀錄,預期屆時售價將接近20萬/平,在地王頻出,在面粉比面包貴的預期下,恐慌性入市不難理解。
風險六是房價過快上漲加大收入差距,損害社會公平。
正如香港樓市所反映出的問題,一旦房價漲幅超出普通民眾承受能力,也必會拉大收入差距,加劇社會矛盾。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的數據,自1971年至2011年的四十年間,香港的基尼系數上漲了25%,從0.43 升至0.537,接近0.6的國際警戒線。而其間房價大幅上漲,2003年2015年的十三年年中,香港整體房價上漲了4倍,同時,香港普通民眾居住條件難以改善。而當前香港爆發出的一系列社會問題,都與收入差距擴大有較大關系。以此為借,避免樓市香港化至關重要。
風險七是房地產一枝獨秀,或將遏制轉型與創新。
比居民加杠桿更加令人擔憂的是,房地產利潤豐厚,遠超出實體行業收益,打擊企業家創新的信心,不少企業家賣掉企業進入房市的現象令人擔憂。與此同時,創新是未來轉型的關鍵,然而高房價無疑推高了創新的成本。一般而言,創新團隊前期盈利水平較差,當前比較有影響力的企業,如京東,阿里巴巴在創業初期也往往在租金成本方面承擔能力有限。而一旦房價推高租金成本,也會對創業者造成負面壓力,并扼殺其他行業企業,特別是有創新潛力企業的生存空間,阻礙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