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僅6平米戶型賣出88萬元的價格、開盤即售罄的消息令人大跌眼鏡,而這僅僅是當前樓市瘋狂的一個縮影。自去年330刺激房地產政策以來,伴隨著去庫存調整、信貸政策放松、以及契稅政策調整等,中國房地產市場發生顛覆性反轉,從前兩年庫存積壓一舉進入輪快速的上升通道。
這一輪房地產上升周期是國家把“去庫存”作為今年經濟工作重點之一的背景下發生的,有著明顯的國家牛市戰略的烙印。然而,這一輪房地產價格暴漲比以往風險更大。比如銀行新增信貸中房貸占比超過70%、各地地王頻出;一線城市價格直逼國家頂級水平,假離婚購房激增、二線城市搶在限購政策落地前搶房;上市企業虧損依靠售賣兩套“學區房”保住不被退市;企業利潤不足炒房收入,企業家紛紛棄實業轉而炒房等等。在筆者看來,這輪房地產市場顯然已不僅僅是資產泡沫大小的問題,而是對整體經濟形成了八大風險,足以引發警惕。
風險一是房價漲幅之大,漲速之快前所未有。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8月70個大中城市中,64個城市房價環比上漲,比7月增加了13個;一、二、三線城市房價均在上漲,其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一線城市環比漲幅分別為3.8%、5.2%、2.4%、2.1%,同比漲幅為25.8%、37.8%、21.2%、37.3%;即便如此,一線城市也并非領漲,8月鄭州房價環比漲幅5.6%、廈門同比漲幅44.3%,分別是環比和同比漲幅最大的城市。此外,一、二線漲幅也向三線城市蔓延,全面的漲幅態勢已然成行。
風險二是這次房價的全面上漲與經濟走勢和居民收入預期背離,缺乏基本面的支撐。
這樣的上漲之所以值得擔憂在于,其既沒有經濟良好的預期,也沒有收入大幅上漲的支持。一般以來,房價與經濟走勢相關,經濟走強,預期收入提升,購房需求增加導致房價上漲,資產價格走高推升財富效應進而帶動消費與經濟,似乎是更加良性的循環。然而,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情況恰恰并非如此,三期疊加的困境下,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增長難以持續,企業運行困難,即便8月經濟數據有所好轉,但也主要靠基建和房地產支持,經濟主體活力仍然較差。在此背景下,房地產市場一枝獨秀,高杠桿透支了居民對未來收入與經濟的預期,一旦情況轉差,金融風險必將有所增加。
風險三是從房價基本面指標來看,中國房地產價格也遠超出可承受范圍。
不僅房價絕對數值上漲之快,相對數值也不低。從國際比較來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全球房價觀察報告(Global Housing Watch Report)指出,2016年上半年全球各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深圳以38.36位居第一。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五個在中國:香港以34.95位居第4;北京以33.32位居第5;上海以30.91位居第6;廣州以25.85位居第10。而筆者幾年前就房價可承受程度做過研究,結論是考慮到高收入人群的灰色收入,一線城市"豪宅不貴、陋室難求",即對潛在房屋是高端收入群體而言,房價尚且可以接受,但對于低端收入群體而言,購房希望渺茫。但這幾年豪宅房價基本翻倍,豪宅也難求了。
風險四是恐慌性購房、投機性購房增加經濟脆弱性,一旦預期扭轉,可能加大金融風險。
可以看到,當前如此漲幅已導致恐慌性購房情緒蔓延。任何有關于房地產政策的風吹草動,市場便草木皆兵。比如,前期謠言上海新政限制離婚購房,民政局便被前來“假離婚”購房的市民擠爆,不得不采取離婚限號;杭州限購政策執行前一天,購房者也沒有預期限購對房價的降溫效應,反而趕在簽約之前瘋狂下單;購房投機收益的吸引下, 不少企業、個人加杠桿進入房市的現象也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