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大程度上,“看空派”和“看多派”是各說各話,談的是兩個維度的問題。兩種觀點,很難說誰更“好”,或者誰“對”。
去年以來,“房價”已經成為中國最魔幻的詞語。
從白菜市場一般的房產搶購到上海的“離婚買房”,再到深圳6平方米的“超微戶型”。節節走高的房價催生了大量“中國式買房之怪現象”。
實際上,房地產從來不是一個經濟金融話題——從(工業社會以后)人類短暫的經濟高增長歷史來看,房地產差不多是所有國家增長的最重要引擎。而中國情況更特殊,房地產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而土地問題的復雜程度根本不是經濟學模型分析可以解決的——土地國有,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耕地保護,為扶持制造業而實施的“工業用地”等土地政策——這中間牽涉到的利益均衡、社會穩定保障等命題,都遠遠超出了經濟學的范疇。
不但如此,房產本身還承載了“居者有其屋”的心理訴求,城市的房產更是和教育、醫療資源密切相關。人一輩子的“生老病死”和下一代的成長,都和這“蝸居”形成了息息相關的命運共同體——這些問題,更要從政治、心理甚至文化的角度去找尋答案。
“看空派”和“看多派”在兩個維度上對話
中國房地產價格究竟是否太高?這是一個如此復雜又如此沉重的問題。尤其對于中國這樣巨大的、有城鎮戶口和農業戶口這樣巨大鴻溝的經濟體來說,不同地區、不同世代、不同職業——任何微小的差別都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們每個人都受限于自己的個體特征,也受限于自己的社交圈子,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往往不能代表全貌。任何先驗的、武斷的簡單定論,都難以回答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
這一段時間,我一直在看各種研報,也看各種觀點和分析,最后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標題湮沒了很多有用的觀點。舉個例子,有兩個標題:“中國樓市泡沫將會怎么破滅”和“北上廣房價還要大漲”,看上去是針鋒相對的看空派和看多派,可是打開看,兩邊說的意思很相近——房價要分不同的城市來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線城市的房價還有空間,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要擔心泡沫化。然而經過各種加工渲染,難免給大眾一種關于房價的爭執接近白熱化的感受。
第二,在很大程度上,“看空派”和“看多派”是各說各話,談的是兩個維度的問題。
很多認為目前房價泡沫很大、房價太高的觀點,是從國家長遠發展、企業健康成長和社會長治久安的角度來分析的,或者說,是一個基于“長期”的分析。比如說,多倫多大學的楊立巖教授,在自己的理論框架中,就描繪了城市房價上漲太快會帶來的系列后果——假定目前政府為了保住增長率或財政收益,讓房價飛漲,短期內可能會因為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的刺激而創造GDP,但在長期(比如十年)則會產生很壞的影響:首先,企業尤其是吸納就業多、富有創新精神的中小企業受損,利潤下滑,甚至被擠出,最后導致整體社會收入下降;第二,因為高額按揭,年輕人不再敢冒險,必須去尋找穩定的收入,從而抑制整個下一代的進取心;第三,在與泡沫共舞的氛圍中,人們越來越短視,長久下去會喪失企業家精神。
這些觀點,我在理念上是認同的。年輕人的未來是一個國家的未來,而沒有希望的年輕人是沒有未來的。今年以來制造業的蕭條與房地產的火熱,斷崖式下跌的民間投資,幾乎完全以房貸為主的新增銀行貸款,還有天天為都市里一平方米疲于奔命的年輕人——都會讓我們感到一種壓力和危機。
與此相對,另外一些認為目前房價并沒有太大崩盤風險甚至還有上升空間的觀點,則是在給定約束條件下(制度環境、經濟政治生態、全球宏觀環境等),從個人(機構)的投資決策的角度加以分析的。或者說,更類似于一種基于“中短期”的事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