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虹吸效應
“四小龍”樓市火爆背后,全國重點城市的虹吸效應不可忽視。尤其是省會城市的虹吸效應,在合肥、南京兩地都有體現。而合肥的虹吸效應最為突出。
“按照現行城市策略,合肥這個省會城市就像安徽資源的抽水機。”安糧置地的一位項目營銷經理說。
今年6月,國務院公布《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合肥市以“副中心城市”入列,第一次與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并列。“合肥市政府很會在規劃層面炒作自己,引入資源。近期一連串炒作了合肥是長江三角洲副中心,有新站區產業園、巢湖健康養老居住中心等等。”一位中型房企安徽分公司總經理說。
原合肥市長張慶軍在2011年9月任市長之前,已做了四年安徽省國土資源廳廳長、黨委書記。《財經》記者了解到,張慶軍還是發改委系統出身。張現已落馬,《2016年合肥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張五年任內,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5%,2015年達1000.5億元。2015年,合肥市GDP達5660.3億元,同比增長10.5%,占全安徽省GDP的25.7%。
“上一任政府在經濟發展上集全省之力發展合肥,導致全省人都想來合肥買房,需求大大增加。供應卻沒有隨之增加,合肥土地供應節奏一直拿捏很好,量不多。”一位原碧桂園合肥公司相關人士說。
合肥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3年合肥土地成交面積528.92萬平方米,2014年土地成交面積降至516.74萬平方米,2015年這一數據再降至449.81萬平方米。而合肥人口仍大幅在增長,2015年,合肥市凈流入常住人口61.3萬人,2014年,這一數字是56.8萬人。
供應少而人口需求增加,現合肥庫存已明顯減少。世聯行《2016年上半年合肥房地產報告》顯示,合肥市區住宅庫存量現持續下滑走勢,庫存量跌破萬套,去化周期僅1.2月。上半年市區供銷比僅為0.68∶1,供求矛盾加劇。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安徽省單核心發展城市,隨科技、教育資源不斷引入合肥,政策支持與產業配套協作,引發合肥虹吸效應。合肥納入長三角的經濟圈后,更多投資客前來投資。合肥學院房地產研究所的購房者意向調查顯示,今年初,合肥購房人群中投資與改善需求的購房者占比約在30%,而最近這一比例已上升到近50%。
“本省人在合肥買房這兩年特別明顯,他們大多沒有居住需求,做投資性產品較多。我老家是安徽阜陽,我身邊手頭有點資金的阜陽人基本都在合肥買房了。”上述原碧桂園合肥公司相關人士說。
省會的資源光環吸引了全省人口。安徽建筑大學房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合肥市有37%的購房人來自省內非合肥居民,6%為省外人士。
“安徽是傳統省份,整體上,安徽人的思想偏保守,凡事講面子,現在安徽人普遍覺得在合肥有房和沒房,區別很大。”當代置業安徽公司總經理涂禮軍告訴《財經》記者。
“合肥獨得寵幸,集全省之力建設。雖然原來也一直存在合肥吸引全省人置業,但是遠沒有現在這么急迫、這么瘋狂,現在是開盤就光。”一位萬科合肥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與此相對,安徽省其他城市如銅陵,2015年其市中心地塊出讓均以流拍收場。銅陵全年土地市場共計37宗地塊出讓,28宗土地成交。成交土地中各地塊均是以掛牌出讓的方式成交,無一地塊拍賣出讓。反差明顯。
需求爆發之后,合肥地價、房價也水漲船高。今年以來,合肥出現11宗全國總價地王、單價地王以及溢價率超過100%的“三高”地塊。
高地價催生部分高端住宅,也打開了合肥市場房價向上的期望值。“合肥在此之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豪宅和終極改善的房子,自從當代、融創、旭輝這一波進來做高端項目后,把市場往上抬,天花板捅開之后,價格就容易起來,合肥是一個延續性的樓市向上的城市。”當代置業安徽公司總經理涂禮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