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蘇州開發商告訴《財經》記者,去年底以來他們接待了不少來自外地的投資客,以上海為多。“蘇州購房人還有一小部分是北方遷過來的,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項目周邊跑著很多外地牌照的車。有北京客戶一連在一個項目上看了13套房子。”一位在房地產從業的蘇州當地人說。
蘇州多年來處于長三角的地產洼地。2015年,蘇州新房平均成交價11503元/平方米。今年2月-4月,蘇州房價以連續環比超過5%的漲幅,位居全國TOP 5之列。
但這一波樓市熱已讓蘇州官方面臨調控壓力。上述房企投資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今年上半年,蘇州高層相關人士已被中央約談兩次。隨后,為給蘇州樓市降溫,限制地王,蘇州土地拍賣不斷出臺新規定。
今年5月,蘇州先行推出土地拍賣熔斷機制,為地塊設置價格紅線,規定若房企地塊報價超過地塊設置最高價,將終止土地出讓,競價結果無效。這一規定令多幅地塊流拍。后土拍熔斷機制取消。8月,蘇州再推土拍新規,規定部分地塊在報價超出市場指導價后,將轉為網上一次報價,以一次報價中最接近所有一次報價平均價的原則確定競得方。這些規定都是全國土地拍賣市場的首例。
《財經》記者了解到,蘇州實行土拍熔斷規定時,有開發商故意把地價舉到熔斷價格,致使所有開發商都拿不了地。抱持“我拿不到地,也不能讓你拿到,為了減少競爭,最后干脆大家都別拿地”想法的開發商不在少數。
土地熔斷規定因其操作的不合理性被叫停,隨后,蘇州新出土地一次性報價平均值規定,開發商不再是價高者得地。“這根本沒有科學性,只能憑運氣,一旦地價舉到一次報價階段,那大家就抓緊在公司請個菩薩來燒香了。”上述房企投資部負責人說。
為了遏制房價,除了出臺土拍新規,現在,蘇州市政府還計劃增大供地面積。制定了2016年到2018年三年住宅用地新供應計劃,擬平均每年推地400公頃左右,計劃向普通住宅用地傾斜。
限購政策也開始發力。8月,蘇州重啟限購政策。非本市戶籍居民家庭限購2套住房,申請購買第二套住房時,須提供自購房之日起前兩年內在蘇州市區累計繳納1年及以上個人所得稅繳納證明或社會保險繳納證明。
政策調控之下,資金也有聞風轉向跡象。《財經》記者了解到,現蘇州各銀行對于開發商規模較大項目申請的開發貸,已開始要求做銀團,即數家銀行聯合做開發貸,如各行合作占比,以分散風險,足見銀行謹慎態度。而一些規模小的銀行目前已傾向于不做按揭貸。
《財經》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數位蘇州銀行行長熱衷于投資房產,從中受益,但現在他們普遍認為蘇州樓市風聲已緊,投資收益已到高點。他們大多已收手,不再做投資動作。
廈門:供需失衡
供需失衡是導致“四小龍”房價飆升,樓市火爆的主要動因。而廈門的供需失衡狀況最為嚴重。廈門土地供應長年不足,政府推地節奏慢,許多房企項目儲備不足,而需求日漸旺盛。
廈門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廈門2013年居住土地成交總建筑面積166萬平方米,而當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高達449萬平方米,成交面積是供應面積的2.7倍。
2014年,廈門居住土地成交總建筑面積137萬平方米,當年商品住宅銷售面積312萬平方米,成交面積是供應面積的2.28倍。到2015年,廈門居住土地成交總建筑面積174萬平方米,而2015年廈門賣了350萬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成交是供應的2倍有余。連續三年來,供地少、購房多,二者差距越拉越大,房地產市場供小于求的形勢越發嚴峻。
土地供應短缺,讓房企在廈門可售貨源也相應緊缺,面臨彈盡糧絕窘境。克而瑞數據統計,截至目前,在廈門,除保利地產、世茂房地產等房企,剩余大多數入駐廈門的房企住宅儲備建筑面積均低于30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