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的老齡化,正在托起一個“朝陽產業”——養老產業。中國社科院預測,到2030年,中國養老產業市場可達13萬億元。面臨轉型困惑的中國房地產企業從中嗅到商機,萬科、綠城、金地、 保利地產 、遠洋地產等扎堆入場養老地產。但這究竟是“真服務”還是“噱頭”?是房企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還是轉型壓力下的“淺嘗輒止”?房企探路養老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養老地產“蛋糕”的搶食者
2015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人有2.22億,占到總人口的16.1%,而到21世紀50年代,我國老年人數量將超過4億人,平均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這是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指導發布的《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白皮書》中提到的數據。
這意味著關乎民生的養老產業將釋放巨大經濟能量。據中國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測算,目前中國養老市場帶來了約4萬億元人民幣的商機,到2030年可能增至13萬億元。
與此同時,從“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截至7月,北京《關于貫徹落實〈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的實施意見》、煙臺《關于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的意見》等地方政策的推出,養老與房地產的結合政策“東風”不斷。
于是,養老地產已然成了近兩年來房地產企業炙手可熱的轉型方向。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全國已經有超過80家房企進入養老地產領域,養老地產項目超過百個。
中新網記者發現,萬科、綠城、保利地產、遠洋地產等龍頭房企已將養老地產寫入年報發展計劃,操盤者也會在不同場合闡述其養老產業藍圖。
“未來20年,養老產業會誕生一個萬億市值的企業,這個企業可能來自房地產開發企業,也可能來自保險或者醫院行業。”30日,萬科集團副總裁、北京區域首席執行官劉肖在萬科和北京控股集團(下稱北控)聯手打造的怡園光熙長者公寓發布會上說,養老地產很重要一點是地產、保險、醫療資源的整合,而這正是萬科在探索的事。萬科從2010年就開始布局養老地產,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青島、成都等一線城市和核心二線城市開業超過30個養老項目。
保利地產董事長宋廣菊也曾介紹,保利正在以“全鏈條”介入養老產業,并提出了三位一體的“中國式”養老模式。更早涉足養老地產的遠洋地產則提出要打造閉環式養老地產服務生態的目標。
是“真服務”還是“噱頭”?
無論是萬科的養老地產3.0版本迭代計劃,還是遠洋地產的“閉環式服務生態”,亦或保利地產的“中國式養老”,都面臨市場的同一個質問——老人是否能真正得到舒適的居家養老服務?
實際上,盡管殺入養老地產的房企不少,國內知名的養老項目、可復制的模式卻寥寥。
“即使在北京,養老事業發展也不大好,想找到一個合適的養老小區很不容易。”今年80多歲,一年前入住北京怡園光熙長者公寓的馬爺爺告訴記者,之前他花了很長時間在北京的養老項目中挑選,發現一些是在郊區,醫療條件不好,一些環境條件不錯,但價格又太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