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安徽有高達2.89萬套保障房閑置超過一年。
戴克柱給出這個數據的前一周,四川省審計廳廳長黃河和山東省審計廳廳長馬青山剛剛提交了報告—2015年,四川省未及時交付使用或空置超過一年的保障房有1.37萬套,山東省有4023 套。
這還只是國內保障房“空城”尷尬的冰山一角。國家審計署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335個項目直接相關的19萬套保障房不能按期交付使用。
位置偏、配套差,是導致這些保障房“有房無人”的主要原因。以山東省為例,去年無法交付使用的4023套保障房主要落在山東棗莊、德州、濱州等3個城市。
其中,濱州市濱城區第二油棉廠小區項目自2014年12月建成以來,因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道路不通暢,230套廉租房和220套經濟適用房無法入住。
海南瓊中等3個縣的情況也類似,由于項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已竣工建成一年以上的2077套保障性住房不能交付使用。
不少保障房項目的質量丑聞也頻見報端。2015年,海南省違法轉分包、肢解發包或轉讓的項目涉及資金4.84億元,1700多套保障房未按照圖紙和施工技術標準施工,存在偷工減料、墻面開裂等質量問題。
供需失衡,實物與安居政策不匹配,也是保障房空置率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深圳寶安坪山新村一期里,9棟700多套保障房空無一人。這個2008年便已完工的項目,戶型多在100平方米以上,甚至還有兩三百平方米的大戶型,與現行安居政策里的面積指標嚴重不吻合。
保障房緣何偏離了保障民生的設計初衷?在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中,學者、專家們點出,不少保障房儼然就是政績房,高空置率背后難以掩蓋的是部分地方政府規劃機制失靈,“重建設輕規劃、重數量輕質量、重完工輕分配、重建房輕配套”傾向已不容忽視。
一切源于地方政府的責任空心。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副總工程師鄒曉云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道,“保障房建設有一個矛盾點,中央不下指標,地方政府就不建”。
但長期以來,中央對于地方的考核僅限于保障房的開工率和竣工率,入住率并未納入其中。雖然近年來一些地方陸續將入住率納入保障房考核指標,但并未真正成為帶電的高壓線。
事實上,這已并非國家審計署第一次炮轟保障房空置問題。去年10月,國家審計署點名批評多個保障房閑置嚴重的區域,安徽黃山、四川成都、河北石家莊等城市在列,起因即上述城市2012年底以前開工建設的2.66萬套保障房,因未同步建設配套設施等無法交付使用、未分配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