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安徽省審計廳廳長戴克柱的年度述職時刻到了。錢如何花的?活有沒有干好?他為2015年度安徽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作了總結陳詞。
保障房,是戴克柱匯報中的關鍵詞之一,這在各省審計廳廳長們的報告中也都占據著大篇幅。每年7月下旬,是這群廳長們集中亮相的重要節點。
時代周報記者從國家審計署了解到,在連續3年跟蹤審計的基礎上,2015年11月-2016年3月,國家審計署組織全國各級審計機關,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015年的保障房系列工程進行摸排、審計。
單從開工建設量和基本建成量數字看,2015年保障房、棚戶區改造任務已超額完成。今年兩會傳遞出來的數據,過去5年,保障房建設了高達 4013萬套。
但是,不少保障房政策在具體執行時已動作變形,亂象叢生。
國家審計署和各省的審計報告里的一組組數據讓人揪心—住不起房的人對保障房望眼欲穿,卻有19萬套保障房被空置浪費;騙房、騙補盛行,5.89萬戶不符合條件的城鎮家庭違規享受保障房3.77萬套,補貼超過6000萬元;通過各種途徑找來的“安居錢”,卻有478.6億元躺在賬上睡了一年大覺;地方上套取挪用安居專項資金,貨幣化安置數據不實,虛報抵頂任務量的案例比比皆是。
“總體來說,我們的安居工程還是在按計劃和進度來完成,但中間有些地方打了折扣。”住建部住房政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顧云昌甚為感慨,他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障房是一項系統工程,牽涉到的法律、資金、質量、供求等系列機制問題應該通盤完善。
顧云昌稱,現在國內還沒有《住房法》,解決住房難題也要尋求法律層面機制保護,而不能單純當作政策部署。他主張,保障房需求應由下而上申請,這一點與其他幾位專家不謀而合。中央應該建設統一、公開的保障房申請制度,從申請到核實再到建設,進行精細化管理。此外,還需要一套嚴格的問責制度,要像抓腐敗一樣,常態化、長期化緊抓不懈。
19萬套保障房唱“空城計”
時間指針拉回至2011年,我國保障房建設“井噴”時代來臨。一幅前所未有的保障房政策畫卷,在“十二五”規劃中展開—2011-2015年,我國要建設3600萬套保障房,全國保障房覆蓋面要從當時的7%左右提升到20%。
這是一項需要被兌現的硬承諾,具體任務早已被逐年、逐層分解,并在每年兩會前就將指標下達給各省、市,納入年終考核之列。在過去的2015年,740萬套保障房、580萬套棚戶區改造托起的中國安居夢,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政府民生工程的一大焦點。
最終答卷,在國家審計署和各省日前陸續披露的2015年保障房審計報告里,有肯定,有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