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了《關于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明確建立健全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體系。記者近日在多地采訪發現,除了進城農村轉移人口,一些城市還把人口引進目標聚焦在區域和城市間人口流動上,展開渾身解數“搶人”。專家指出,規劃、土地、人口三者緊密聯系,規劃新區“畫大餅”,規劃人口盲目求大,直接的影響就是房地產過度開發,去庫存艱難。
各地新城紛紛“搶人”
近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財政政策的通知》,明確建立健全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財政政策體系,對一些中小城鎮來說,這個消息成為極大利好。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調查顯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5月,全國縣及縣以上的新城新區數量3500多個。研究顯示,我國的新城新區發展,普遍面臨著規劃上過度超前、定位上同質化、過度依賴房地產拉動等突出問題。
“城鎮化不僅僅是土地的城鎮化,盲目求大的新城規劃嚴重脫離實際。”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表示,中國人口的生育高峰已經過去,即便全面放開二胎,人口增速不會出現大幅上漲,城鎮化的主要增量來源于進城農村轉移人口。考慮進城意愿、落戶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預期到2020年城鎮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占進城農村人口的1/3左右,“規劃3500多個新城新區,誰來住?人從哪里來?”
除了進城農村轉移人口,一些城市也把人口引進目標聚焦在區域和城市間人口流動上。西部、西南部幾個地市規劃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工作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搶人。
中國區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南開大學教授郝壽義等受訪專家指出,城市人口規模差別化調控的信號已經明確,特大城市嚴控人口規模,中小城市加快放開落戶制度。隨著特大城市人口“溢出”,對于數量眾多的小城鎮、小城市,可能會迎來承接一部分大城市轉移人口的利好。
然而,現實中擔當集聚人口重任的中小城市卻處于難以承受之重的尷尬。近期出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5》顯示,中國農民工流向地市級以上的占70%以上,而流向小城鎮的不到10%。
廣西北海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估算在70萬以上,根據規劃到2030年中心城區要達到145萬人。“最大的困難是人從哪里來”。北海市建設部門有關負責人說,北海2015年人口增長率超過1.5%,盡管當地放寬了落戶限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但去年落戶人數僅為6749人。
事實上,一些地方不僅面臨引進人口難,還處于人口凈流出的“失血”狀態。福建省沙縣建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到2030年沙縣城關人口要達到29萬人。“現在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外出從事小吃行業,人口不凈流出就不錯了。”
在中山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教授許學強看來,隨著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規模以及經濟發達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人口出現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動的跡象。但要搶人,需要硬實力:很多中小城鎮城鎮化和產業化脫節,沒有產業就沒就業,再加之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致使中小城鎮難以發展起來。
直接影響樓市去庫存
一些受訪專家指出,規劃、土地、人口三者緊密聯系,規劃新區“畫大餅”,規劃人口盲目求大,直接的影響就是房地產過度開發,去庫存艱難。
記者發現,西南某省會城市一個新區,通過劃撥方式取得土地的項目占總用地比例高達52.33%;而通過招拍掛出讓方式的土地僅占47.67%,招拍掛土地中,住宅又高達74.63%,商業服務業設施項目只占15.53%,工業項目只有5.24%。
專家指出,這類行政造城的結果就是,功能單一,很難形成持續擴大和升級的消費需求和服務需求,不能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來促進吸引人口的聚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蔡翼飛等指出,以規定地、以供定需的拍腦袋規劃,不按照市場和現實需求,將導致土地利用粗放低效。
近日公布的《國土資源“十三五”規劃綱要》顯示,“十二五”時期全國城鎮建設用地增長約20%,遠高于同期城鎮人口11%的增幅,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速度約為同期城鎮人口增加幅度的180%,地均GDP僅相當于歐美兩成多一點,粗放利用形勢嚴峻。
而部分地區“空城”“睡城”現象加劇,也讓去庫存難上加難。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分析,目前一些三四線城市的新城發展過多偏重于住宅這一單一模塊,過度的新城規劃也意味著房地產市場又要大發展,無疑將進一步增加難以消化的商品房庫存。
據記者不完全梳理,為鼓勵農民工進城購房,已經有超過50個城市發布了專門針對農民工進城購房的補貼優惠政策,其中主要為三四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