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樣的話,自住房入市的房價雖然低于市場價30%,但出租的租金卻跟市場價一樣,尤其是地段好的自住房租金高、收益大,在巨大的利益輸出下,自住型人群也可能會選擇出租,而且還會出現,投資客千方百計也要殺入自住型商品房市場,如此一來,政府有關部門的初衷就會大打折扣?!币晃环康禺a專業人士提出警告。
北京房地產業協會秘書長陳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關于自住房交房后表現的種種市場反應,行業協會正在跟政府在反映溝通,等調研意見統計出來后,預計自住房會有更加規范的管理。
有人將自住型商品房與當年的經濟適用房相提并論。兩者都是為了平穩房價,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但共同存在的問題也是相通的。
一、真正需要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需求不能滿足。政府開發建設經濟適用房以及自住型商品房,是為了中低收入者能夠買得起、住得上。但是在這兩類人群中,部分高收入者卻進入了購房者行列。
二、產品品質比不上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的房源一般有兩個:新建與由積壓商品房轉化為經濟適用房。新建的經濟適用房雖然政府給予房地產開發商一定的財政補貼,但由于補貼是隱性的,使得一些房地產開發商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經濟適用房建設的質量。房齡不過幾年,就出現諸如墻體脫落,外表破舊等問題。同時,為了處置積壓房,并加快經濟適用房的建設,很多地區都實行了將積壓商品房轉化為經濟適用房的政策,但也大都存在工程質量低的問題。而自住型商品房雖然在這方面有了大大的改觀,但總體說來,由于往往是幫助政府進行代建,利潤也不高,因此開發商積極性也不高,品質顯然比不上一墻之隔的商品房。
三、難以避免的盈利工具。無論是此前的經濟適用房還是現在的自住型商品房,都存在大量出租行為,與“自住”的初衷大相徑庭,尤其是不少經濟適用房,位置遠遠好于自住型商品房,天通苑、回龍觀、百子灣等區域的經濟適用房,甚至租金都遠遠高于購買時的價格。
沒了自住房這塊“遮羞布” 北京房價離脫韁野馬還遠嗎?
北京房地產市場在2016年房價上漲加速,平均房價也開始飆升,原因很簡單——自住型商品房越來越少了。原本應該計入統計的自住型商品房也因為遲遲不入市而拉高了北京整體房價,當然,入市了又是另一番景象。但是有一點可以預見,這些盤入市售罄后,失去“遮羞布”的北京房價很可能成為脫韁的野馬。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2013年年底北京市政府宣布:兩年將供應7萬套自住房的土地供應,現在看,這個指標基本完成了。2014-2016年,自住房合計供應了54624套,疊加上未來還有1萬套上下的潛在供應,基本可以說,當時7萬套的確是完成了。這7萬套本來可以賣出3-4萬的商品房住宅,按照實際低于市場價格超過30%,接近50%入市了,數字上,相當于北京用1000億的財政收入損失,換來了北京房價漲幅低于其他一二線熱點城市的結論。
作為北京房價的定海神針,過去3年,張大偉計算了一下,自住房對房價的上漲影響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