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聲譽風險時,項俊波有一段話值得玩味:
這幾年,少數公司進入保險業后,在經營中漠視行業規矩、無視金融規律、規避保險監管,將保險作為低成本的融資工具,以高風險方式做大業務規模,實現資產迅速膨脹,完全偏離保險保障的主業,蛻變成人皆側目的“暴發戶”、“野蠻人”。這些保險公司激進的經營策略和投資行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經過媒體、網絡的放大效應后有些問題甚至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
“寶能式”舉牌成絕唱?
保監會的嚴厲表態以及證監會、銀監會監管的全面收緊,讓不少業內人士感覺到,險資瘋狂掃貨的模式將不復存在。
項俊波在保險業培訓班上明確提出,要讓那些真正想做保險的人來做保險,決不能讓公司成為大股東的融資平臺和‘提款機’,特別是要在產融結合中筑牢風險隔離墻。
更早前的3月,保監會發布了針對萬能險中短存續期產品的監管新規,要求保險公司立即停售存續期限不滿1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存續期限在1年以上且不滿3年的中短存續期產品的銷售規模在3年內按照總體限額的90%、70%、50%逐年縮減,3年后控制在總體限額的50%以內。
隨后,1年期的萬能險產品在市場上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長期的產品。此前,萬能險最為典型的就是高現價、短期險的產品,因為門檻低、收益率高,這些產品在短時間內幫助保險公司占領市場,實現保費快速增長。
去年年底寶能系之所以有底氣連續舉牌萬科,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萬能險、投連險型等產品獲得的大量資金。截至2016年7月7日,寶能系已經豪擲400億元砸向萬科,持股比例達25%。
除了寶能,泰康系也積極買入地產公司。6月,保利地產公告稱,該公司完成10.99億定向增發,募資90億元。此次增發完成之后,泰康系晉升為保利地產第二大股東,泰康人壽、珠江人壽、安邦保險三大保險機構合計持股比例為11.8%。
證券時報援引一位投資界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幾乎步調一致的行動表明,寶萬之爭的模式不可能被復制。”該報提到:
“寶能式”舉牌是在分業監管遭遇大資管混業時代初期,各項制度不完備條件下的產物,而當前無論在保險業還是業外,這一模式都無法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