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制造業的整體優勢已經喪失,中國縣域經濟“穩增長、穩就業”的基石效應已經不在,國內制造業大規模的破產潮已經到來,富士康、三星等外資制造基地也已紛紛外遷。許多人,包括經濟學家,都將之歸因于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
這是對的,但是,勞動力成本大幅上升,背后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呢?是地價、房價的大幅飆升!
一句話,離譜的高房價,必然會導致產業空心化。如果說,高地產直接推高了現代制造業的用地成本,那么,高房價則再一次間接推高了現代制造業的成本,因為,現代制造業需要素質較高的員工,而員工無論是買房、還是租房,其支出又必須是現代制造業給出的薪酬所能覆蓋的。此外,高房價還會導致包括餐飲等服務業成本的上升,而這些成本最終也必須是現代制造業所能覆蓋的。
正因為此,環顧現在的一線、二線大城市,已經基本沒有現代制造業生存的土壤,就連華為這樣全球頂級的企業,任正非也在感慨“深圳居大不易”,更何況其他制造業企業呢?
現在大城市的高地價、高房價,只有金融業、IT業等極少數行業能夠勉強承受,但是,缺乏現代制造業的城市,這樣的城市,還有未來嗎?中國經濟還有未來嗎?——畢竟中國還沒有哪個城市的發展水平、以及人均收入,已經達到紐約或東京的水平;畢竟中國的人均收入還僅僅是美國、日本的1/12左右,但一線城市房價卻已經堪與美國紐約、日本東京相媲美。
中產、中堅群體的艱辛
高得離譜的房價,已經讓中國人活得人不像人,活得嚴重缺乏人的尊嚴和自由。
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三口之家(有孩子),夫妻二人在北京、上海或深圳工作已有10多年時間,稅后二人合計年收入為30萬(稅前合計差不多是45萬),這樣的收入,在一線城市絕對可以秒殺80%的職場人,但是,如果這家人想在北京、上海或深圳安家,除非家底相當厚實(或者是買房比較早,或者是夫妻其中一人是有房的本地人),否則的話,這日子過得肯定不痛快。
買房,在北京、上海、深圳的主城區,我們僅是7萬/平米計算,80平米,首付30%需要168萬,余款按揭20年,每月需要還款2.6萬(一年需要還款31.2萬),以這家人稅后合計30萬的年收入衡量,很明顯,這房子肯定是買不起的。
再舉個例子,比如一個畢業兩年左右的985碩士,在北京、上海或深圳工作,稅后年收入10萬(稅前年收入約13萬),當然,這樣的年輕人,除非是富二代或官二代,一般情況下只能租房,那么,以租一套25平米左右的超小戶型計算,在北京、上海或深圳的主城區,大體也需要4000元/月(一年約5萬),也就是說,這個年輕人的租房支出,已經占到他稅后收入的一半,再加上吃飯、交際、購物、旅行等支出,這個年輕人一年下來基本不會有任何節余。當然,也有人會說,可以不旅行,可以不購物,可以吃泡面,這種沒有基本做人尊嚴的生活,我們其實沒有討論的必要。
上面的兩個例子,從收入、以及成長潛力的角度,絕對是我們這個社會典型的中產、中堅群體。但是,現在就連中產、中堅群體,都活得如此憋屈,試問,這是一個良性的社會嗎?這是一個有未來的社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