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單點評:分化在加劇 前20強企業差距擴大
縱觀榜單,中海800億之后房企銷售金額出現斷崖式下跌,排名第7-9位的華夏幸福、融創、華潤置地等企業,半年銷售規模都在500億左右。
1、是誰在墜落?
不難發現,分化中的房地產行業,在銷售前20強中也出現了“強者恒強”的分化趨勢。占得先機的千億房企群體,經過連續數年的經營之后,很輕易就將第八家之后的房企拋離越來越遠。
唯一的例外是萬達商業,正如觀點指數在“2016年第一季度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金額20強”中所述,萬達商業在2015年度銷售增長就已乏力,銷售繼續回落早已在意料之中,此前該公司已將2016年銷售目標調至2015年銷售金額之下。
這半年,萬達商業或許已經將重新爆發的希望寄托在私有化回歸A股上,但從3月30日宣布私有化起,萬達商業就一直在質疑聲中度過。最新消息顯示,萬達商業第六大股東荷蘭養老基金公司(APG Groep NV)認為私有化報價過低。
2、強弱仍有別
第10位的排名與萬達商業七家千億企業的身份并不相符,也許王健林在大造文化旅游城并抽空和迪士尼叫板之余,也需要關注一下企業現金流的根基之所在。
萬達商業之后10家企業中,半年銷售金額在400億之上的僅有兩家,300億規模的企業有5家,200億規模的是3家。
怎么樣可以更加生動地形容行業的分化趨勢?5家八年300億規模的企業銷售之和,也沒有超過萬科1家的半年銷售。此外,5家半年千億規模房企的總銷售額,比其他15家企業的總銷售額更高。
萬科半年1800億的銷售,也是第20名企業魯能銷售額的6倍多。
3、規模化之爭
通過半年的觀察也可以發現,在各大城市爭奪土地資源的房企中,也不乏這20家企業的身影。“規模化”雖然已經被認為是“落后”和應該“摒棄”的模式,但房地產行業實際上從來就沒有脫離規模化發展的藩籬。
5家半年千億房企如果不通過大量拿地和并購擴張,怎么可能維持如此龐大的規模以更快的速度增長?
500億、300億級的房企,也正是這半年中拿地(并購)較為激進的企業群體,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源進行開發,怎么才能進一步擴大企業規模?
雖然房地產行業最著名的“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曾經有過關于“后規模化”的爭論,但毫無疑問,在沒有找到其他路徑與模式之前,規模化仍然是各家房企必須落實的發展模式。
4、商業正黃昏
從20強榜單中可以發現,受累于商業和三四線庫存的萬達商業、綠地等企業,在榜單中的成績每況愈下。
強如千億房企,仍然會因為策略選擇與判斷失誤受到嚴重的影響,可以想象,其他未入榜企業如果受到相同的影響,對企業的發展會是沉重的打擊。
2014博鰲房地產論壇上,恒隆地產陳啟宗先生就已經警示內地房地產企業,前些年商業地產大熱的時候開發建設了那么多商業物業,最后“除了養老鼠之外,想不出還有什么用”。
作為中國商業地產領域舉足輕重的代表性人物,陳啟宗先生的一再警示似乎沒有起到多少效果,而今,商業正黃昏。
5、下半年會怎樣?
2016下半年,對于中國房地產行業而言更加關鍵。
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房地產去庫存化形勢開始發生改變,一線和重點二線城市不斷收緊房地產政策,上半年一窩蜂涌入這些城市搶下大量地王的企業,后市會不會受到政策影響?
當一線和重點二線城市開始調控,三四線高庫存城市仍然是深水雷區,房企將從何處突圍?更為關鍵的是,“去杠桿化”已經成為懸在行業上空的最鋒利一把利劍,誰都不能忽視“去杠桿化”對于行業深刻影響。
下半年,房地產行業的主題仍然是“改變”,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在一直不斷調整的新經濟節奏中,房地產企業需要抓住不斷涌現與瞬間消失的各種機遇,以奠定未來長期的發展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