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料人還透露,上海鏈家從24日起所有金融產品都停了,還刪除了朋友圈所有關于金融產品的消息,所有櫥窗廣告也全部下架了,其公客系統也會暫停。
“上海鏈家所有二手房房源全部下架。”2月24日晚間,一報料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供了多張圖片,這些圖片中,鏈家門店櫥窗上黏貼的所有二手房房源全部消失了,剩下的是一張張白板。隨即,記者走訪了附近鏈家門店,發現門店原先黏貼在櫥窗上的房源確實沒有了。
上述報料人還透露,上海鏈家從24日起所有金融產品都停了,還刪除了朋友圈所有關于金融產品的消息,所有櫥窗廣告也全部下架了,其公客系統也會暫停。對此,上海鏈家方面回應稱,只是換房源貼,并沒有外界傳說的那么嚴重;而對金融產品暫停、櫥窗廣告下架、公客系統暫停等消息,公司未置可否。
這不由讓人聯想到近日上海消保委對上海鏈家的點名批評。目前,上海鏈家兩家涉事門店已因此暫停網簽。
兩起隱瞞事實案例
盡管鏈家對于二手房掛牌房源消失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但巧合的是,在近日的上海消保委通氣會上,有兩起二手房銷售案例被其點名批評,這兩起案件都和上海鏈家有關。
今年1月,上海市民莊先生給兒子買了一套婚房,到鏈家門店簽訂了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協商價格370萬元,定金為人民幣80萬元。但莊先生在交了定金之后卻被告知,出賣方在售房過程中,由于要購買另一套房子資金不足,所以向他人借了錢,而莊先生所購房屋早前已作為這筆借貸的抵押物。更離譜的是,借錢給賣房人的,正是上海鏈家的一個經紀人。
要知道,出賣方是在2015年12月30日向上海鏈家借錢的,而經上海鏈家介紹將其房產賣給莊先生,則發生在今年,在買賣過程中,上海鏈家始終沒有透露絲毫真相給購房人。
得知真相的莊先生要求上海鏈家解除房屋的抵押,卻被告知上家沒錢償還欠款,必須先將這套房屋賣掉,才有足夠資金解除抵押。所以鏈家建議莊先生先幫上家還清這筆欠款。最后不得已,莊先生不買房了,要求鏈家還清80萬元的定金,但上海鏈家還是不同意。
有法律人士表示,監管要求企業向個人借款需要具備相關資質,但如果是個人間的借款,只要不超過法律規定的貸款利息合理上限,也是被允許的,所以上海鏈家用的是個體經紀人的身份給賣房人借款,而非企業身份,避免了業務風險和法律責任。
第二個案例和莊先生一樣,購房人黃先生也在不清楚房屋條件的情況下交了定金,之后才被鏈家告知該房屋除了貸款還有抵押。不同的是,黃先生陷得更深,因為當時無路可退的黃先生硬著頭皮簽下了房屋購買合同,并交了剩余的近七成共計280萬元的房款,也同意了合同上“該款必須用于先償還銀行和個人抵押”的規定。
但即使這樣還有意外。當黃先生把錢分兩批,第一批打到房東的賬號之后,發現房東根本沒有把這個錢還給抵押貸款,而是挪做他用。這就造成了280萬元無法彌補銀行和個人的全部抵押貸款。而鏈家方面則認為問題不大,相關貸款部的人員簽訂了三方協議,墊資110萬元把這個交易繼續進行下去。
此時,黃先生認為交易可以正常進行了,但緊接著,噩夢降臨了。黃先生發現,2015年11月2日,11月10日,12月10日,該房產分別被浦東人民法院和市二中院查封,因為售賣方經營失敗曾欠了相關銀行1.5億元信用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