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翟唯一的兒子并沒有子承父業,而是學了更“時興”的機電安裝,這讓老翟長久以來的隱憂又深一重——工業化時代,手工木作的生存空間究竟還有多大?闖蕩建筑江湖三十余年,親眼目睹批量工業化生產的裝飾構件取代了很多原本只能依靠手工雕琢的木制品,老翟心里五味雜陳。
老翟學藝的年代,木工行里流傳的說法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徒弟跟著師傅主要是干粗活兒,真正的本事常常要靠“偷師”。早已成為“木工狀元”的老翟卻全然沒這種想法,每當有人來向他請教木工技藝,他不僅傾囊相授,還對人家心懷感激。他最怕年輕人吃不了學藝的苦,怕老祖宗留下的這門手藝斷了香火。十年間,他不僅實現了自己人生的飛躍,還帶出多個明星勞務班組,為公司培養出200多名木工技術人才。
2015年,中建五局組建了翟篩紅勞模創新工作室。雖然覺得把自己的名字放進去有點兒不好意思,但老翟還是覺得成立工作室是一件好事,因為他有了和工友交流技術的根據地。在老翟的帶動下,公司先后有7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專利,多次摘得魯班獎和全國建筑工程裝飾獎。
除了傳承古老的木工技法,老翟還不忘推動傳統工藝與時俱進。在株洲神農大劇院工程中,老翟和技術人員經過多輪論證和8次打樣,為劇院的玻璃幕墻設計了可以自由開合的百葉窗,并將機電設備全部隱藏其中。這樣一來,既保證了玻璃幕墻的美觀通透,又能通風散熱、降噪防火,堪稱業內一大創舉。
如今的老翟不再為生計發愁,卻依然不改匠人本色。他費盡心思研究改進工法,一如當年不辭辛苦地學藝練功;他憂心木作工藝的傳承,一如當年憂心每天的衣食著落。匠心依舊,但心底的天地已更加寬廣,從只裝得下自己,到裝得下木工技藝的現在與未來。
大匠成癡。別人或許不理解老翟鐘情的那個小世界,他卻沉醉其中,獨享一份悠然與自賞。那是一個專屬于匠人的世界:以手鋸為弓,以墨斗為弦,飛花拈葉皆能奏出笙歌萬曲,但只有老翟一人能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