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演員,卻吸引著一大批身懷絕技、特立獨行的民間二人轉藝人;他不是導演,卻有著非凡的藝術想象力,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生命力強、接地氣的舞臺作品——他就是吉林長春和平大戲院的董事長徐凱宏。作為一個民營二人轉演藝團體,當下面臨怎樣的問題與抉擇?如何走出一條行業振興發展的新路?帶著這一系列問題,記者采訪了徐凱宏。
深圳市博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法人、長春和平大戲院董事長 徐凱宏
記者:二人轉誕生于民間,300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東北鄉村,長春和平大戲院是接納二人轉進入城市劇場的排頭兵,請您談談一個民營院團怎樣進一步對二人轉進行藝術創新和發展?
徐凱宏:二人轉是俗文化,但要通俗不要媚俗,更不能低俗。圍繞黨和國家有關文藝的一系列政策和精神,我們反復分析研究目前二人轉市場,認為節目陳舊、老套,演員表演千篇一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從根子上入手,首先聘請著名老藝人“回家”。前不久我們請回了十幾名和平大戲院走出去的大腕兒演員,對現有演員進行臺下指導、臺上合作。另外聘請知名編導結合演員自身特點,為他們寫本子、編段子,量身定做節目,編創了一大批受觀眾歡迎、讓人振奮、引人向上的好節目,其中包括傳統二人轉新唱《唐僧取經》、舞蹈《紅高粱》、大型舞臺劇《民族脊梁》以及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編二人轉及小品等。
目前,我院全體演職人員處于編創、排練、打造精品節目的熱潮中,研究學習新段子、翻新完善老段子,形成了創新氛圍,提高了節目質量,以此回報百姓,讓百姓在娛樂中獲取正能量。
記者:近日,和平大戲院演員劉亮、白鴿因獲得東方衛視《笑傲江湖》總冠軍迅速走紅,劇院是怎樣挖掘和培養人才,助推他們成長的?又采用怎樣的管理機制增強凝聚力和團隊意識?
徐凱宏:俗話說“寧帶千軍萬馬,不帶二人轉演員仨倆”。二人轉演員大多來自民間,是一個比較松散的團隊,在對他們的管理上,我主張把企業交給員工。我們變雇員為合伙人,讓演員參與企業管理,建立以二人轉演員為主體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模式,對優秀演員實行特殊鼓勵政策,促使人才輩出,形成全院上下一盤棋的局面。
我們還請來專家教授對全體員工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培訓,讓劇院五大部門、四大劇場的各項工作都邁上了新的臺階。與此同時,和平大戲院每年拿出20萬元至50萬元作為獎勵基金,每月進行創新評審會,形成激勵機制。
劉亮、白鴿、崔大笨、張歡等因演藝水平高,節目不斷出新,都是獲得劇院內部獎勵較多的演員。劇院還培養出大圣、蔣小東、孫小明、張松波、王二等知名青年二人轉演員50余名。
傳統二人轉《夫妻串門》
記者:您作為企業家曾在其他領域獲得成功,在二人轉行業低谷期接手和平大戲院,您對這個行業的前景是否樂觀?對和平大戲院的發展有怎樣的規劃?
徐凱宏:二人轉演藝的經營是文化產業中的朝陽產業,需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也需要有膽識的企業家為其做長遠規劃,才能健康有序地發展。
和平大戲院創建于1998年,眼下,劇院正在規劃其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建造融舞臺表演、學術研討、人才培養與交流、長白山文化博物館、二人轉衍生旅游紀念品集散地等為一體的、多元化的吉林文化新地標——和平大廈。
和平大戲院從建院開始,一直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活動,僅2015年就完成送戲下基層公益演出200余場,同時還組織了社區喜樂行公益演出服務團,以“送愛心、送溫暖”為主題開展活動,走進長春市社區演出超過60場。
目前,和平大戲院正在節目創新、員工培訓、服務提升、市場開拓等各方面進行全面升級,進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長春和平大戲院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人轉的傳承人、吉林特色文化產業領軍人徐凱泉創建,是以二人轉表演為主,融合舞蹈、雜技、曲藝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大型演藝公司,自1998年誕生,已經走過18年歷程。目前在長春市擁有4個演出劇院,有崔大笨、劉亮、白鴿等全國知名的青年二人轉演員50余名,聘有國家級編劇、導演、作曲家5人,舞蹈團隊50余人,其他管理、服務團隊員工共計300余人。
長春和平大戲院在業界率先將二人轉從農村帶到城市,讓二人轉藝人和藝術登上大雅之堂,并引領二人轉走出國門。
人物簡介:
徐凱宏 男,1968年4月生,長春和平大戲院董事長,深圳市博大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法人。1991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只身一人赴深圳打拼,經20余年不懈努力,在建筑裝飾行業立足并獲得成功。2012年5月,跨界二次創業,為長春和平大戲院注資2000余萬元,成為劇院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