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泰裝璜董事長 錢志祥
行走在常州市鐘樓開發區的櫻花路,一片整潔的廠區出現在筆者面前。作為常泰裝璜搬入不久的新基地,這塊40畝的土地承載著宏大體量的現代化辦公樓,設備完備的生產車間以及點綴其間的綠樹繁花、園林小品,見證著常泰裝璜今天的輝煌。然而,人們在廠區外卻看不到大型的牌匾和醒目的廣告。
低調、從不張揚是常泰裝璜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一如董事長錢志祥,儒雅、謙和,甚至連談話的語調都是輕輕的、從容不迫的。采訪時,除了闡述“走出去,向全國市場要份額”和“請進來,建設人才隊伍”的企業戰略之外,他談得最多的詞是“還不夠”。
常泰裝璜,這家常州地區泰斗級的老牌裝飾企業,注定在錢志祥的手中華麗轉身,駛向藍海發展的而立之年。
伴行業成長三十載
記者:今年是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的而立之年,作為中國建筑裝飾行業中堅企業的負責人,您有何感悟?您怎么看中國裝飾行業過去30年的成功經驗和教訓?
錢志祥:中國建筑裝飾行業是在改革開放的土壤中萌芽、發展、壯大,行業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的的確確經過很多的風雨,可以說是幾度風雨幾度秋。行業企業從蹣跚起步到砥礪前行,由小到大,由大做強,但也有不少企業被時代大潮淘汰。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行業三十年發展的經驗,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取長補短、去粗取精。行業的各企業,都需結合新的時代潮流,突破原有的商業模式、經營理念,站在新的高度,以攀科技之巔、創行業變革。
我相信,建筑裝飾在新的歷史時期,會擁有一個良好的行業環境,每一個企業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我建議企業家們應該考慮在建筑裝飾的某一個方面、某一點上,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做精、做專、做細。
記者:在新的發展時期,作為企業負責人,您是怎么看建筑裝飾行業的內外環境變換的,這種變化對企業而言,意味著哪些機遇和挑戰?
錢志祥:從商品短缺時代進入充分競爭時代,裝飾行業在高歌猛進的同時,也迎來了市場的大浪淘沙,過去的經驗已無法再助力裝飾企業自如游弋于商海。由改革開放孕育出的現代中國建筑裝飾企業,在經過“叢林法則”式的野蠻揀選后,而立之年之際,不可避免地站在發展轉型的十字路口。在經濟下行趨勢延續、建筑業深化改革、轉型升級戰略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企業對于行業轉型和今后發展方向,應該有更冷靜和清醒的認知。
在行業洗牌過程中,每一次的暴風驟雨對過程而言是一次災難,但就長遠來看則是一次機會。盡管前路崎嶇,需要我們披荊斬棘,但也有諸多機遇,等待我們去發現和挖掘。裝飾行業的“黃金十年”結束后,“白金十年”的大門正等待我們開啟。
記者:與行業同齡的常泰裝璜,在30年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的特點是什么?
錢志祥:常泰裝璜的歷史漫長而曲折,大致可以分成這么幾個階段:
1984年中外合資的常泰裝璜成立起至九十年代初為第一階段,常泰裝璜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獲得批準成立,市、局決策者在當時的二建司、安裝公司、一構廠、機修廠抽調了企業主要領導、勞動模范、技術能手等五人,作為新企業的中方領導和骨干。由于董事會決議外方總經理只掛名不到位,新的企業實際上,就是一個原國營企業的骨干加上中外合資帶來的市場經營新理念的組合體。常泰裝璜成為中國建筑裝飾行業中最早的甲級設計和一級施工企業、也是最早的中外合資企業。
九十年代初至2006年為第二階段。1990年,江蘇省全面推開“ 國退民進” 為引進民間資本帶來了新的機遇,大量非公有制資本的注入,常泰裝璜由國有企業轉變為民營企業。 公司發展局面更加喜人,經過多年的艱苦奮斗,連續多年邁入國內裝飾百強企業之列。
2007年起至今為第三階段。這幾年,中國建筑裝飾行業發展勢頭迅猛,企業如果只求溫飽的話,在家門口做做,就完全可以活得很好。不過,跳出常州看看,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常泰裝璜要實現跳躍發展,絕不能小富即安,而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和寬廣的胸懷。在發展戰略上,我們堅持立足江蘇,從華東走向華北、西北、東北地區,面向全國。下活全國一盤棋,全力擴大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