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念,念造命,命制運,運成人,人主事,事牽心,最關鍵的就是人的內心第一念,這一念是什么,就決定了后面的命運是什么。”你很難想象這段話是從這個看起來潮范十足的設計師嘴里說出來的。
他就是浙江亞廈設計研究院院長——謝天。采訪時他穿著一件灰色的棉布上衣,高腰的藏藍色褲子,隨意搭配的一條圍巾,簡約而時尚。戴著一副古董眼鏡,仿佛是現代與經典的碰撞。的確,在精神世界上謝天力圖一切回歸本質,努力地去尋找最初的自己。已進入不惑之年的他把設計、內心與命運相結合,希望設計作品時能從心出發,摒棄一切復雜、累贅的東西。那么,讓我們一起去探尋他神秘的內心世界。
亞廈設計研究院院長 謝天
心態決定作品
從學生時代選擇做設計開始,謝天就一直被老師教育:設計師既不是藝術家也不是工程師,設計師是處在這兩種角色之間的。“所以我一直試圖去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到后來不斷的經驗積累和學習,我會對這個角色逐步有一個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會對以前的一些積累有一個回應。”
在謝天所做的一些比較滿意的作品或者受到業主贊賞的作品當中,都能看到他或多或少的童年記憶和印象。尤其是在他從國外學習回來后,當進一步意識到西方國家更強調用科學理性的思維去分析事物變化的主導后,他開始把西方的科學理性與東方的感性思維方式相比較。
通過對西方的了解后,謝天對心與“造”之間的關聯性體會也越來越深。“當我們在歐洲看到很多在當地認為很好的東西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東學西漸的搬回來,對于這種觀點我很堅決地持反對態度,我們應該堅持我們原初的東西。比如某個空間只是適合某種環境,或者說我們通常所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以一個建筑或者一個室內設計作品,都要與其所在的土壤條件一致。”謝天說。
在謝天看來,設計師除了心與藝術的結合,還有就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他認為,每做一個項目總有一個開始,甚至有個目標和對這個項目的假想、設想和一個展望,這也是藝術的一種情感最終的表達。“造”是物質,是一種手段,甚至是技術的表示,空間顯然是物質存在的感知,有精神構筑的境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空間。對我們設計而言,道理是相通的,什么樣的心態什么樣的出發點就決定什么樣的作品。
追求細膩唯美的設計
那么由心出發的設計作品該是什么樣的?謝天認為,設計師應該是再造空間,在建筑之下做室內空間,設計師可以去追求細膩唯美的東西。這些細膩唯美包含有空間的一些尺度,這些尺度也是空間的一些細節,從大尺度到小尺度,從小尺度再到細節尺度。去思考這些細節,還包括設計用的材料,材料之間的色彩搭配,這樣做出來的設計就如一杯香氣四溢的茶,可以讓人口齒留香,值得回味,百看不厭。
“我認為設計師除了自己的繪畫基礎,還有你自己對心的理解,就是說你做設計師的心境,你如何通過一種心境去理解你自己的設計,包括營造你的夢想。無論是藝術和設計,還是情感和設計,技術和藝術,這些元素之間是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的。”謝天說。
謝天還認為,每個人的評判標準相對有一些差異,但美是共性的,相信美的設計大家都能欣賞到,但是在他看來目前中國處于的這個設計階段,應該更多地去思考如何追求細膩化和唯美化的設計。
在謝天看來,設計不能只停留在視覺和感官的效果上,而是應該上升到精神層面。“一個好的設計,你走進去會首先讓你覺得精神上是愉悅的。其次,從物質上去看設計的價值,裝修這個東西必須要花錢,你的設計如果在功能和用材上既能體現效果又能幫業主省錢,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個設計的價值就出來了。”
規避純粹設計
雖然對于設計師這個職業來說,只有個性張揚,無拘無束,才能天馬行空。但是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讓業主滿意。那么如何在設計作品中既能讓業主滿意,又能讓作品有個性和價值呢?
謝天表示,目前中國的大部分設計師還是處在項目的取舍與業主關系之間的平衡過程中,設計師是不能完全很主觀地去做決定。可能也有極少數的設計師,他們不求做很多的項目,只關注的是在項目中要堅持自己一貫的主張和方向。他們的選擇標準不是去迎合業主或者說是社會的需求。但目前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中,很多設計恰恰是在試圖同時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他認為,設計行業的興盛,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行業的興盛不僅僅是設計師努力的結果,根本上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表現,是必然性的,作為設計師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這是我國設計行業的歷史背景,脫離此背景談所謂的純粹設計或天才設計都是不科學的、不客觀的。
“設計源自于對生活的思考,設計師對生活的思考、交流和展望,本質意義上是對生存價值和生存意義感悟后的外化表現。生活是我們設計的基礎,熱愛生活是我們設計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設計生命力延續的一種源泉,一個熱愛生命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他的作品或許才能打動人、感染人。”謝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