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建筑“唱”出好聲音
——記章奎生聲學設計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工章奎生
蘇艷蕾
從弱冠少年到古稀老者,他投身事業,現已成就顯赫;從弱冠學子到聲學泰斗,他執著聲學,賦予建筑“聲”的藝術。這位投身建筑聲學50余載的工程師,致力于讓建筑“奏”出動聽的旋律?;仨雮€世紀,中國的建筑聲學設計從無到有,再到備受關注,與國際水平相媲美,他的成長軌跡也正是中國建筑聲學崛起的過程。
他就是我國著名建筑聲學專家,上?,F代建筑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現代都市設計院聲學設計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工章奎生。
現代都市設計院聲學設計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工章奎生
初登聲學舞臺
大劇院、音樂廳、電影院、會議中心等場所往往以其外部結構及內部裝飾的美觀吸引大眾的眼球,形狀各異的建筑結構、富麗堂皇的內部裝飾、凹凸不平的墻面……然而這一切不僅僅是為了好看,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為了達到不同的聲音效果。
如何讓建筑奏出美妙的旋律?這離不開建筑聲學。
現在章奎生以及用其名字命名的研究所在業內名聲鼎沸,這也是國內第一家以個人名字命名并領銜的聲學設計研究所,自2000成立到現在已有13年的發展歷程。國內200多個項目的聲學設計都出自章奎生研究所。
但半個世紀前,建筑聲學設計并不像現在這樣在劇院類場所的建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962年夏天,26歲的章奎生走出了同濟大學的校門,被分配到當時的華東建筑設計院工作。在那個饑寒交迫的年代,文化無比貧瘠,精神產品無比匱乏,“大劇院”、“音樂廳”等在那時還是個陌生的詞匯。
當時全國劇場工程建設很少,對聲音效果也不講究,畢業于建筑聲學專業的章奎生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無奈之下,章奎生便“客串”起了建筑設計的工作。而這樣的經歷一直持續了20多年。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帶來了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被冷落的建筑聲學逐漸進入社會視野中心,章奎生終于有了施展的舞臺。
上世紀80年代,章奎生獨立承接徐家匯原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錄音棚的改造,包括多聲道錄音室,控制室在內的設計任務和音質調試。這對于聲學專業出身的章奎生不是難事,任務完成后,他撰寫出了研究新建錄音館聲學性能的論文。
30多年過去了,雖然后來他設計了更多更著名的作品,但他始終清楚的記得第一次的場景,因為這是他走上舞臺的開始。自此建筑聲學這個詞匯也開始慢慢被熟識。